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世界预防自杀日:一起努力,挽救生命 金银花能治慢性咽炎吗?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中秋佳节,健康吃月饼攻略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世界预防自杀日:一起努力,挽救生命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高龙

“我的生活一团糟,与婆婆的关系不好,先生没管我和宝宝,我对生活也失去了控制。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宝宝跟着我也没有任何好处。我每日每夜都在遭受煎熬,无数次想一死了之。”阿兰(化名)回顾过去时说。她在半年前生完孩子后,开始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并企图自杀,差点造成悲剧。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经过半年的治疗,阿兰已恢复正常。

然而,并非每位有自杀倾向的人都如此幸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接近80万人死于自杀。每一起自杀都是波及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悲剧,并且给身后的人造成长久的影响。为提高全社会对自杀问题的关注,预防并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设定每年的9月10号为“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范长河教授表示,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要减少自杀,首先心理疾病要“去污名化”;其次要到专业的合法机构寻求心理援助;再则是高度重视、及早干预、规范治疗。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自杀?

面对自杀事件,我们平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他(她)好好的,怎么就突然想不开了呢?”在很多人眼中,自杀都是无法理解的行为,都是想不开的结果。范长河教授介绍,自杀其实是由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导致的自杀。由于抑郁症令患者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感与自罪感,患者长期情绪低落,他们的认知就可能变得不再理性,渐渐衍生出了“世界上没有我会更好”的想法,从而导致自杀行为。

对于抑郁症,目前社会上的认知仍存在很多偏差,很多人仅仅将抑郁倾向归结为内向、不开心,忽视了抑郁症可能导致的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或将抑郁症与疯子联系在一起,导致很多抑郁症患者觉得承认自己患病是可耻的,因此拒绝治疗。这些错误观念都促进了自杀行为的发生。另外,范长河教授指出,除抑郁症患者外,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应激相关障碍、某些类型的人格障碍等其他心理精神疾病患者也是自杀的高发人群。

二是愧疚感导致的自杀。在很多小说影视作品中,常常会有角色因为愧疚而选择自杀,现实也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愧疚感是导致自杀的一大原因,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到灾后幸存者自杀事件,都在提醒人们要注意这一情况。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在很多灾难发生过后,幸存者的自杀几率会上升,甚至救援人员也会出现自杀倾向。范长河教授表示,经历过灾难、战争或是巨大变故的幸存者很容易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患者时常会重复闪回创伤体验,产生愧疚感,自责、自罪,从而导致自杀。另外,即使没有患上PTSD,重大灾难或变故的经历者也可能由于过度自责或愧疚而选择自杀。

三是冲动性自杀。并非所有的自杀行为都与心理疾病有关,突发应激事件、生理性激情状态也可能会使人做出突然自杀的举动,这种情况常见于青少年和女性。“这样的自杀行为往往是临时起意,并不像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经过细致筹划。很多时候,冲动性自杀的人只是由于一时的情绪失控,丧失理智而做出了冲动行为。及时制止,寻求帮助,抚平情绪就可挽救一条生命。”范长河教授表示。

然而,很多轻生者并未及时得到应有的帮助。不少犹豫不决的轻生者被围观群众起哄拍照,在这样的环境刺激下选择了自杀。因此,当我们面对这类自杀者时,切忌火上加油,应该伸出援手,挽救生命。

预防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

从自杀念头到自杀行为是有一个转化过程的,很多情况下的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可以对潜在的自杀者进行早期干预。那我们怎么识别身边的人是否有自杀倾向呢?一般自杀者自杀前有这些前兆: 睡眠模式明显改变或情绪突然变化,绝望、愤怒、焦虑不安、精神萎靡;远离朋友和家人,觉得自己是他们的负担;极其厌恶自己,没有归属感,放弃自己,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丧失兴趣;大量饮酒或服用毒品或出现一些冒险行为;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计划或尝试过自杀。

当你发现有人透露自杀念头时,一定要认真考虑他(她)的话,这很有可能是他(她)发出的求救信号,有可能他(她)正在将这种危险的想法付诸行动。当你觉察到身边的人正陷入自杀的挣扎之中,不要歧视,不要回避,更不要冷漠,可尝试与他(她)公开讨论自杀,但应避免说教;向他(她)表达你的关心,询问他(她)遇到的困难,聆听他(她)的痛苦、心声,让他(她)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建议他(她)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去心理精神科等正规专业机构就诊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同时限制自杀工具的可得性。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就可能会挽救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

(医学指导: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 范长河)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