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根除幽门螺杆菌 远离胃癌 良好生活习惯是预防脂肪肝的基础 白露养生:宁神防燥勿露身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根除幽门螺杆菌 远离胃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小琴

图一
图一

幽门螺杆菌原本是个陌生的词,近几年来突然变得家喻户晓。现在常规体检中也常有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有些人一旦发现该项目阳性,就会心事重重,不仅担心自己会得胃癌,还担心会传染给家里人。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幽门螺杆菌感染呢?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简称Hp,也常被称作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螺旋状杆菌,是目前已知的最明确的影响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早在1994年,它就被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I类生物致癌因子(确认致癌物)。约1%的Hp感染者会发生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此外,几乎所有Hp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大约15%~20%Hp感染者会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消化性溃疡。大约5%~10%Hp感染者会发生Hp相关的消化不良等。

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病菌会长期潜伏在胃内。因此,大部分感染者浑然不觉,无任何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口腔异味等,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怎么会感染幽门螺杆菌?

我国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很高,约为40%~60%,感染人口基数大。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及口-口途径传播,感染常有家族聚集现象。饮用受污染的水,与感染Hp的人密切接触、共餐、共用牙刷等,均可引起Hp的感染。尤其是感染Hp的人给小孩口对口喂食、咀嚼后喂食等,可把Hp传染给小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不共用牙刷等,建议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以防病从口入。

如出现胃炎、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怀疑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可到正规医院进行13碳、14碳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等。13碳和14碳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方式很简单,吹口气就能完成,且不受Hp在胃内灶性分布的影响,是最受推荐的一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胃镜除了可以看到胃部的情况,还可以“顺手”取一些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病理活检,两者均可以检测幽门螺杆菌。

但是,目前不推荐14岁以下儿童行常规幽门螺杆菌检测,除非有消化性溃疡、已行胃镜检查的儿童。因为,儿童Hp感染者发生严重疾病的风险很低,而且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另外,儿童Hp感染者治疗的抗菌素选择余地小、服药的依从性差、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差等治疗不利因素多,根除后再感染率也较大人高。

感染后无症状也需要根治吗?

首先,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而且感染Hp后很难自发清除。另外,无论是否有症状,感染Hp后都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还会增加之前提到的那些疾病的发病风险,而且很难预测哪些患者感染后会出现严重后果。因此,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内炎症、缓解部分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还能降低Hp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比优势。在我国最新的专家共识意见中,如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推荐进行根除治疗的。

但是要注意,常常有些患者根据别人介绍或者自行去药店购买并间断服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有的病人甚至一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就服用上述抗生素或者“胃三联”等进行“消炎”治疗。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不仅会产生副作用,而且容易诱发抗生素耐药。所以,如果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又有治疗意愿的,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根据当地药物耐药的情况并结合患者本人用药史,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足量足疗程进行规范化治疗。

根除后会复发吗?治疗失败怎么办?

有部分人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是会复发的。复发包括再燃和再感染。一般认为,发生在治疗成功后1年内的复发为再燃,可能是残留的少量细菌死灰复燃;而再感染是指重新感染了不同的幽门螺杆菌菌株。研究显示,新菌株的再感染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报道的年复发率为2%~5%。

初次治疗失败后,可在推荐的方案中选择另一种方案进行补救治疗。方案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当地的Hp抗生素耐药率和个人用药史,权衡疗效、药物费用、不良反应等,还要参考以前用过的方案,原则上不重复。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间隔半年再行第二次根除。如果连续2次用药根除失败,建议不再进行根除治疗;如果治疗很有必要,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是否根除幽门螺杆菌,远离胃癌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以,年龄大于等于40岁者,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患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以及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者等胃癌高危人群应当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此外,也希望大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运动锻炼,保持心情愉悦,远离疾病。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