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党建引领医院发展方向
中山一院着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院发展行稳致远
近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指导,秉承“崇德、敬业、求精、图强”的院训,不断开拓思路,深入开展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数据显示,目前中山一院在承担较多危重及疑难患者的情况下,门诊、住院人均医药费均处于省内规模相近“三甲”医院的中等偏下水平。2018年医院药占比28.51%,耗占比15.63%,较2017年同期分别下降 7.43%和4.36%,医药费用结构趋向更合理。
2018年全院各项医疗指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门急诊量近400万,出院人数13.91万,手术人次数10.84万,疑难危重病人收治率80%,平均住院日7.8天。医疗技术创新成果显著,近3年开展新技术382项,填补55项省级以上技术空白,如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无缺血肾移植”手术、创新研究出全球第二个去细胞神经修复产品——“神桥”等。
中山一院综合实力在各类第三方排名中稳居全国前十,临床医学ESI排名进入全球0.5‰,科研经费连续4年破亿,获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课题、国家杰青基金、优青基金等项目一大批;“神桥”“多器官保存装置”等科研成果转化成绩显著。
以党建引领医院大局与发展方向
以党建促管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党委的9项重要职责,健全医院党委与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加强党务、院务公开,使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工会、职代会民主管理作用,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充分发挥专家治院作用,由各类委员会、领导小组负责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决策事项提供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
以党建育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成立“柯麟医院管理学院”,实施“菁英”人才计划,培养管理与业务“双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优秀青年医生队伍;开展“培英”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选拔临床教授兼任管理部门副处长,实现临床与管理融合,助力医院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加大在高层次人才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
以党建兴文化,打造有温度的人文医院。一是开展团建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通过多种方式弘扬红色医学教育家柯麟精神。二是举办中一春晚、中一体育节、5.12护士节、8.19医师节等主题活动,弘扬大医精神,展示医护人员风采。三是搭建全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传模式,荣获“2018年度中国医疗机构互联网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有效发挥了新媒体传播力量,增进医院文化输出。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实行“支部建在专科”“支部建在团队”,推进党建工作与医疗业务管理紧密结合。二是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优秀学术带头人培养成为“党建带头人”,把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优秀学术带头人;全院临床科室党支部书记100%高级职称,其中正高职称占80%,92%的党支部书记同时为科室主任(副主任)。三是立足医院中心工作,结合支部特色,开展义诊、健康宣教等主题党日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特色支部,努力实现“一支部一亮点,一支部一特色”。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建设,贯彻落实“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思路,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纪律建设,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狠抓敏感节点,抓好“关键少数”,把管党治党责任落到实处。
加强内部管理,构筑有特色的医院管理体系
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科室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实行医疗质量三级管理,切实强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立护理部—科—区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与安全。目前,中山一院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
打造“一体化”的现代医学教育管理模式。在医学教育平台建设方面,建设高水平临床能力培训中心,成立基础内科、麻醉和临床病理等学院,打造具有中山医特色的临床基础专科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与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合作举办国际师资培训班和合作办刊,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合作共建全科医生师资培训中心,致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中山一院获评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也是中国住院医师精英联盟7家创始医院之一;获评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驱动学科群发展。以疾病为导向打造学科群,以临床为导向打造大平台。坚持“资源跟着人才走、人才带动资源来”的原则,邀请第三方全面评估学科建设成效,凝练学科方向;双聘多位国际顶尖学者加盟,以方向促学科融入,大团队建设初具规模。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大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初具雏形;与广州市共建国家人体组织器官移植与医疗大数据中心,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合作共建国际临床研究中心。
加强人才引育,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以培养领军拔尖人才为目标导向,实施“五个五”、“三个三”工程、柯麟新锐、新星、新苗等计划,加以博士后及专职科研人员作为人才储备,构筑了完整的“启航—攀登—领军”人才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工作程序,对临床医师类别、护(技、药)师类别、教授类别和研究员类别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建立体现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综合评价机制。对向边疆、海外、基层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构建以专科特色和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为目标,在绩效考核办法中综合考虑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科室运营能力等因素,逐步构建以专科特色和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一是手术科室实行院、科、医疗组三级管理、科主任领导下的医疗组长负责制,绩效考核以工作量+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为依据。二是医技及辅助部门以检查难度、风险、工作强度、人员投入和消耗时间等指标设置核心检验检查项目点数,并以各项核心检查项目总频次作为核算工作量依据,结合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考核得分对实发绩效进行修正。三是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积极拓展特需服务。组织及指导临床科室有序开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
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针对现有编制内、外两种用工形式,实行按岗位管理。同时,通过依章定编、按需设岗,创新招聘、考核及人员管理模式,对急需紧缺人才的科室制定给予适当倾斜的招聘计划等方法,稳步推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根据人员、岗位类别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年薪制、协议工资等多种薪酬分配制度;采取激励与约束并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在医教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员计发奖励性绩效工资,体现“优劳优得”;对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的一线岗位给予倾斜政策,计发额外补贴等。
推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在耗材管理方面,制定《医用耗材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尤其是高风险医疗器械追溯系统;启用院内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系统,加强医用耗材不良事件/安全事件监测上报管理;积极开展医用耗材采购使用专项整治活动,逐步提高医用耗材使用管理效能。在药品管理方面,制定处方审核制度,建立处方审核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积极建设PASS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开展收费前审方工作;建立阳光用药电子监测平台;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持续改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省医改办)
栏目:医改亮点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