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稳公益主线 11年织牢健康网底
——花都摸出区强镇活村稳医改可行路径
曹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徐信仪为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治疗
2009年新医改方案出台,深化医改在全国铺开,走过10年路程,其中基层医改突出体现此轮医改的特点——公益性。作为广州北大门的花都区,2008年实施农村卫生站“一元钱看病”试点,2010年推及全区,稳稳把握新医改“公益性”方向,践行惠民核心。
11年来,花都村民就医习惯明显改变,小病不拖,大病发生几率降低,健康素养提升。2018年,区内就诊率约为90%,构建起“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格局。2008至2018年十年间,“一元钱看病”累计就诊1008万人次,为农民减负1.62亿元。
“一元钱看病”11载预防为主保健康
“与广州中心的几个区比,花都区农村区域面积大。2008年,城镇化率才40%左右,农村人口多。从所居住的村到镇卫生院看病要走十几公里,到区医院要走几十公里。村民骑着自行车、摩托车看病,尤其是老人、小孩就医很不方便。”广州市花都区卫生健康局局长曹扬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区委区政府提出,一定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经科学评估,“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即“一元钱看病”方案孕育而生。政府出资,以每人每年30元的价格向乡村医生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只交一元钱挂号费,若需注射则另交一元钱注射费,药品及诊疗费全免。“区领导一看到方案,就说用这样的费用能解决45万农民在家门口看病的问题,很值得。”曹扬对当时区领导为民着想的话语记忆犹新。
更重要的是,区委区政府意识到,如果小病不治疗,一些慢性病不管理,就会发展为大病,消耗更多医疗资源、医疗费用,老百姓的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为民情怀的驱使下,2008年5月1日,花都区开展“一元钱看病”试点,2010年9月1日在全区全面铺开。2016年,“一元钱看病”实现与城乡居民医保衔接,村民在村卫生站就诊先行医保门诊报销,自付部分由区财政予以二次补助,可持续性大幅增强。
曹扬说,实施“一元钱看病”,也是通过村卫生站的建设,织牢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经过十年探索,花都已形成“六化”为特色的花都样本,即硬件建设标准化、业务操作规范化、基药使用免费化、乡医配备本土化、区镇村管理一体化、农民健康普及化。目前,全区196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均不少于100平方米。
年人均收入8年增17.5万基层人才有盼头
“茹姨,来开药了?”来花山镇小布村卫生站看病的村民茹姨刚进门,村医江文校就主动招呼道。今年52岁的茹姨,经常腰腿痛,这段时间脚发麻,还伴有抽筋。“用了江医生开的药,舒服很多,今天想来多开点。”看到记者,茹姨对江医生大力点赞,“江医生脾气好,说话好耐心,病情讲得很清楚。”几乎每个月都来村卫生站三四次,茹姨与江医生已熟识。
江文校是花都人,大学本科毕业后入编村卫生站。“我们村4000多人,大部分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我常驻这个村,对很多患者的病情都熟悉,病情有波动的话,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农村就诊的病人中,老人比较多。本地医生语言沟通有优势,乡里乡亲的,心理距离近了很多,也比较容易开展家庭医生、公共卫生服务。他们的亲友、房屋就在附近,能安心在这里工作。”分管小布村卫生站的花山镇卫生院院长凌济忠说,近年越来越多的本地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加入基层医生的队伍中来。
人才招不进、留不住曾是基层的“老大难”问题,花都使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绝招,除了乡医配备本土化之外,还推进三级机构人才同步建设,稳定基层人才队伍。2012年花都区率先单独核定303个乡医编制,实行区招镇管村用。2018年将乡医编制全部并入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即由区统一招聘、由镇卫生院统一日常管理、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发展平台、统一职称晋升渠道等。
改革前,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收不抵支时财政予以兜底,基层出现活力不足、推诿病人等现象。
为激发基层活力,花都区在广州率先实行“一类供给、二类管理”。2017年,明确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执行“收支两条线”补偿方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全额返还和按项目补助不变的基础上,以2017年收支差为基数设立政策性收支差补助。采取固定项目、固定收支差的方式,确保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取消“收支两条线”之前的水平。
同时,实施“两自主一倾斜”。绩效工资允许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实行总量管理。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上年度收支结余部分中自主确定提取比例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允许基层在绩效工资总量里按规定自主分配,灵活调整基础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最大可调整为3:7,并向临床一线和关键性岗位倾斜。
启动医改以来,基层医务人员待遇逐年提升,其中在编医务人员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6.1万元增至2018年的23.6万元。
“医疗集团+专科联盟” 填补基层多项技术空白
下午2时,花山镇卫生院中医康复科的病床已满满当当。该科主任徐信仪手法娴熟、语言亲切,深得患者的喜爱。
“我2014年刚来时,中医科力量薄弱。附近的患者接受中医康复治疗,要坐约1小时的车到区人民医院去。区人民医院牵头建设医联体后,在我们科开设中医康复联合病房,患者就医方便多了。”徐信仪介绍说,花都区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每周都来联合病房查房帮扶,手把手地教他们新技术。现在很多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中风偏瘫等疾病的患者不出镇就能得到较好的医治。
为重点解决老百姓找名医看病难的问题,花都区人民医院在集团内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联合病房,设立名医工作室。
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叶家骏告诉记者:“目前有联合病房15个,我院选择适宜病种的康复期病人下转到联合病房,派专家到联合病房指导诊疗;名医工作室7个,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以基层收费标准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截至今年3月,下派专家指导基层医院开展慢性骨髓炎和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25项,填补基层医院多项技术空白。
除了花都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该区还有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集团及两个产儿科专科联盟。
“医联体最大的带动是对基层服务能力的带动。”曹扬说,花都区发挥区级医院龙头作用,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试点“医疗集团+专科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
集团内各医疗机构实行“五统一、五不变”管理模式,即机构、资产、业务、人事和医保资金“五统一”管理;机构性质、人员身份、资产关系、财务收支和投入体制“五不变”。组建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物流配送等资源共享中心,加强资源共享,提升基层辅助服务质量。
区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医疗集团建设,2018年设立医联体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其中每个辅助中心第一年投入200万元启动资金,以后每年投入100万元运行资金;管理中心第一年投入100万元启动资金,以后每年投入50万元运行资金;每年投入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专家下沉基层坐诊,另设理事长年薪100万元。
实施基层综改后,花都区老百姓医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截至今年3月,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与6家基层医院连通运行,为患者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超17万元。该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4年的5.7%上升到2018年的27.2%。
“深化医改的目标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曹扬说,为了更好地强化公益性导向,花都将进一步落实制度,厘清边界,细化考核指标,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以信息化助力基层医疗卫生发展。
栏目:医改亮点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