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防暑祛湿 清热生津
图一
今年7月23日进入大暑节气。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正好处于“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一年气温最热的时期,也是雷雨最多的节气。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池晓玲教授提醒,此时天气闷热、水湿重,人们容易受暑湿影响出现疲乏、头晕、腹胀、腹泻、食欲不佳、四肢困倦无力等不适,肝纤维化患者在这种环境下也容易出现肝区胀闷、隐痛等症状,而平素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则容易因湿热耗伤气阴而出现头晕、失眠等症状。因此,大暑养生应防暑祛湿、养阴生津。
精神调养
高温酷热天气容易使人心情烦躁,此时精神调养宜以养“静”为主,所谓“心静自然凉”。切勿遇事急躁,避免生气恼怒,可多想轻松愉快的人或事,使心情愉悦。也可多参加钓鱼、绘画、书法等活动,以达到安定神志、调养心气的目的。
起居调养
大暑节气,人们容易因湿热困阻肌表,汗液不易蒸发;或因高温出汗过多,身体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而发生中暑。所以,此时要注意防暑,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尤其老人及体质虚弱者应避免在正午烈日下出门。高温下作业者要适当补充水分,可饮用防暑降温的饮料,如西瓜汁、冬瓜茶等。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物,切勿出汗后直对风扇或空调吹风,以免受凉感冒。同时,要注意室内通风,空调房间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不要超过10摄氏度。另外,大暑天气炎热,人们容易感到疲倦,此时要睡好子午觉,适当午睡半小时,以保持精力充沛。
本节气推荐大家按压曲池穴,刺激此穴能起到降温、退热、提神的作用,对预防中暑有一定的功效,还能预防口腔溃疡、牙疼、眼干等头面五官疾病。曲池穴位于手肘窝横纹头外端。简易取穴方法:正坐位,屈肘成直角(形如拱手作揖),肘弯横纹尽头处即为此穴。按压方法:用拇指点按曲池穴,以酸胀感为度,每侧点按1~2分钟。
运动调养
大暑正处于“三伏天”,天气炎热,此时宜少运动或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在公园、河边、林荫道旁等较清凉的地方进行。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要喝冷饮,否则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
饮食调养
大暑不但天气炎热,而且雷电、暴雨多,具有暑、湿、热的气候特点。此时,人体阳气外越,脾胃机能较弱,容易出现湿热内蕴的证候,表现为乏力身重、汗多而粘、口气臭浊、食欲下降、腹胀便溏、尿黄尿骚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多样化,避免进食生冷之物,以维持良好的消化功能。可适当进食具有清热祛湿、消暑生津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绿豆、黄瓜、苦瓜、莲藕、豆芽、马齿苋、赤小豆、薏米、芦根、白茅根、西瓜、黄皮等。若素体脾胃虚弱的,烹调时可以少佐生姜、砂仁或者苏叶等。
其中,马齿苋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除湿通淋等功效。中医认为其性味酸寒,入大肠、肝、脾经。《滇南本草》认为,其能“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润肠,消积滞,杀虫,疗疮红肿疼痛”。《生草药性备要》中描述它能“治红痢症,清热毒,洗痔疮疳疔”。因此,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夏暑热盛所致的汗多消渴、口咽溃烂、小便赤痛、疮疡痈疖等病症,或湿热内蕴所致的湿疹湿癣、腹泻痢疾、痔疮下血、赤白带下等病症。马齿苋内服可以疗病,外用亦可建功。《千金方》中治痈久不愈,建议以马齿苋捣汁,煮热,温敷。《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治带状疱疹,取鲜马齿苋2两,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次。作为药食两用之品,马齿苋最适合在大暑节气制膳,下面介绍一道汤水以供参考。
马齿苋瘦肉汤
材料:马齿苋50克,芡实30克,猪瘦肉20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马齿苋择去杂物,洗净,切成段。把猪瘦肉、芡实洗净。将这些材料一同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40分钟左右,加精盐、味精调味,再煮沸即成。
功效: 清热解暑、健脾祛湿。
栏目:节气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