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难开”也是病
图一
张口受限,有时还隐隐作痛;开口闭口时,下颌关节发出“嘎吱嘎吱”声;说话、吃饭都有困难,感觉“下巴生锈”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叫“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张志光表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严重时,可令人“有口难开”。许多患者求医困难,对治疗手段也存在认识误区,常贻误治疗时机,令病情雪上加霜。
案例:咬一口苹果关节就出毛病
“我只是使劲咬了一大口苹果,没想到从此一张嘴,就能演奏出一曲‘交响乐’!”方先生说,一次贪嘴后,每当他咀嚼食物时,下颌关节便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而且嘴巴张大到一定角度时,还会隐隐作痛。
原来,由于方先生咬苹果时张嘴幅度过大,导致颞下颌关节韧带撕裂,关节盘松弛移位,造成颞下颌关节紊乱。“这样的病人在生活中相当常见。”张志光教授表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严重时,可令人“有口难开”。很多病人,甚至一些医生都不清楚这是一种疾病,国内从事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治的专科医生人数较少,开设专科门诊的医疗机构就更少,许多患者求医困难,对治疗手段也存在认识误区,常贻误治疗时机,令病情雪上加霜。
病因:精神紧张、不良习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精神紧张竟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重要的诱因。张志光教授表示,越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激烈的行业,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发病率越高。因此,颞下颌关节紊乱也被口腔医生称为“压力病”“情绪病”。人在紧张时,肌肉经常处于收缩状态,可能会不自觉地“咬牙切齿”,有的人晚上还会磨牙。适度的负重对维持关节的正常结构、功能是必需的而且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度的负重,超出生理限度则可令关节产生退行性改变甚至遭受破坏。
此外,现在都市白领以久坐、伏案工作居多,经常低着头,下巴总是处于悬吊状态,相关肌肉不得不收缩,这也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常见原因。青少年容易出现颞下颌关节问题,也多是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咬笔头、咬手指、咬核桃、吃口香糖、用手撑着头写作业、经常趴着睡等不良习惯,都会让下颌关节相关肌肉长期用力不均,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的关节垫(或称关节盘)发生移位,导致在张闭口时关节形成摩擦,而发出异常响声(弹响)。若考试前精神紧张,则可能加重孩子们的颞下颌关节问题。而老年人由于关节韧带松弛,发生下巴脱臼(俗称“掉下巴”)的风险比较高,如果进食或唱歌时开口过大,用力过猛,颞下颌关节也容易出现问题。
自测:张口受限,关节弹响、疼痛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下巴生锈”。该病在美国的发病率高达75%,在我国为28%~40%,并呈快速上升趋势,是仅次于龋病和牙周病的口腔常见疾病。它有三大主要症状:耳前区关节疼痛;咬合时有弹响声,如开口末或闭口初有清脆弹响声,或“咔吧、咔吧”声,或揉搓玻璃纸样的摩擦声;开闭口不自如,有阻碍感。如果出现上述三大症状,应尽快到口腔专科医院就诊,判断是否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该病会影响进食和说话,严重时张不开嘴,伴有头晕、耳鸣。有些病人甚至会被咀嚼食物时关节发出的声音震得头晕、耳鸣,大大地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大多数病人无需手术
有些病人认为,治疗颞下颌关节病需要开刀手术,因而吓得不敢治疗。其实,手术并非治疗首选,仅有1%~3%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对于绝大多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通过生活干预,如让情绪放松、改变不良咀嚼习惯等,即可自行痊愈。如果不能自愈,建议尽早进行医疗干预。否则,病情拖得越久,关节盘移位就越严重,骨质破坏不断加重,甚至出现骨刺、关节盘穿孔,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对于轻度的颞下颌关节紊乱,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康复,还可辅以红外线、热敷等理疗手段。当然,手法复位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治疗效果与医生的经验和水平有很大关系。此外,病人的口腔健康状况不佳,也是关节病反复发作的诱因之一。
预防:别让一侧牙齿成“劳模”
张志光教授指出,要预防颞下颌关节疾病,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情况:不要长期使用一侧牙齿咀嚼,以免造成“过劳”;张口吃饭或唱歌时,不要开口过大,用力过猛;少咬排骨等硬物,香口胶不要片刻不离口;尽量减少咬手指、单侧托腮的频率;缺牙后要尽快补牙,最迟不要超过半年;牙齿咬合不好的人,可进行矫正。最后,提醒一下爱美的妹子们,在进行面部按摩时,要避免大力按摩面颊和下巴,以免因肌肉神经受损,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张口受限,关节弹响、疼痛,这是一种疾病,是需要治疗的。如果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口腔专科医院找专业医生诊治。及时正确的诊治,可以拯救你的颞下颌关节,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 张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