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宝宝学说话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小暑养生:静心养阳 消暑祛湿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警惕新生儿感染致命肠道病毒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小暑养生:静心养阳 消暑祛湿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 池晓玲科普团队

图一
图一

今年7月7日为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此时还没到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但降水较多。“暑近湿如蒸”(《说文》),湿热交蒸,湿困脾胃,人们往往出现食欲下降,甚至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池晓玲教授指出,小暑养生注重心静少劳,宜保持心情平和、少思寡欲,并避免烈日下劳作以防中暑,或者出汗后即吹冷风导致湿邪入里。

精神调养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蒸腾,阴津暗耗,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需顾护心阳,强调平心静气,以确保心脏机能旺盛,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在情志方面,注重“喜而不过”。喜为心之志,在不过的情况下,“喜”能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心静气缓,心阳得养、血脉畅通,“便是人间好时节”。因此,小暑养生应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可多参加下棋、书法、钓鱼、绘画等相对偏静的文体活动。

起居调养

池晓玲教授指出,起居调养,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暑易伤气”,应该避免烈日下暴晒中暑;同时要注意预防“空调病”,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适当排汗可促进体内阴阳气的顺接,使气机调畅,有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但出汗不宜太猛,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甚至昏迷。出汗后也不宜立即吹冷风,否则寒邪侵袭可出现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建议每日温水淋浴,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小暑节气湿热较盛,容易损伤脾胃,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不适症状,建议多按摩天枢穴。天枢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对胃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胃肠疾患有较好调理作用。取穴方法:仰卧姿势,在人体中腹部,肚脐左右旁开3横指宽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天枢穴。刺激方法:可用两拇指点按该侧天枢穴,每侧点按1~2分钟。也可用艾条悬灸,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

运动调养

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小暑节气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损阳气。在锻炼过程中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绿豆盐水汤或柠檬水、橘子水。

饮食调养

池晓玲教授指出,小暑正值长夏,通于脾气,主养四时,此时脾气正旺,肾气较弱,因此在饮食方面要增咸减甘,以滋肾脏。另一方面,小暑虽天气炎热,但阴气也在生长,形成阴气内伏,暑热外蒸的局面,此时是脾胃较弱的时候,若恣意进食生冷,容易患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因此应多吃温软食物,切忌多吃生冷食物;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少吃油腻、味重之品;还应改变不按时进餐、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不良习惯,以减轻胃肠负担。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使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超负荷,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此时可多吃黄皮、龙眼、蜜桃、西瓜、冬瓜、茄子、西红柿、芥菜、节瓜、青瓜、丝瓜、豆芽等,可多喝热米汤、热粥、绿豆汤等,养胃生津、益气消暑。下面给大家介绍两款食疗方。

三汁饮

材料:荸荠(马蹄)100克,藕100克,鲜芦根10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用清水洗净、切碎,再分别搅碎成泥,用纱布挤压出汁或直接用榨汁机榨汁,混合搅匀即可。

功效:清热消暑、生津止渴。

三豆鳅鱼汤

材料:泥鳅300克,红豆30克,黑豆30克,赤小豆15克,绍酒10克,炮姜10克,生姜5片。

做法:将泥鳅放入清水内,让其吐净泥土后宰杀,去鳃及内脏,洗净。将红豆、黑豆、赤小豆洗净备用;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将泥鳅放入锅中煎至7分熟后盛起备用。将煎过的泥鳅与洗净的红豆、黑豆、赤小豆、炮姜、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沸,小火熬煮2小时,放入绍酒,调入适量精盐即成。

功效:清暑祛湿、健脾益肾。

栏目:节气话养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