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生儿感染致命肠道病毒
图一
2019年5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了全国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电视电话会议,通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5名新生儿感染肠道病毒导致死亡事件的经过和处置情况。经查证,导致这次5名新生儿死亡的罪魁祸首是肠道病毒埃可病毒11型。
其实,临床上新生儿感染肠道病毒并不少见。许多新生儿发热性疾病多由柯萨奇病毒B组和埃可病毒引起,而绝大多数致死性肠道病毒感染由埃可病毒11型所致,也就是顺德医院此次医院感染暴发的元凶。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新生儿可通过胎盘、产道等感染
埃可病毒是肠道病毒中的一种,有多种型别,最常见的有埃可病毒18型、9型和6型等。大多数肠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主要通过粪-口或口-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原发感染后,肠道病毒在上呼吸道排毒1~3周,在粪便中的存活时间可长达8周。人们直接接触患者粪便、咽喉分泌物等,或食用被污染的水、食物等而致病。另外,新生儿可通过胎盘、产道或出生后获得感染。若防控不当,在医疗机构可因母亲、医护人员或新生儿间交叉感染引起暴发流行。每年夏秋季节是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而埃可病毒感染在春夏季更为多见。
感染症状复杂多样
严重可致新生儿全身性感染
虽然埃可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但它们感染人体后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肠道病毒之所以被称为肠道病毒是因为其具有在胃肠道中繁殖的能力。肠道病毒进入人体在肠道或咽部增殖后,可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随着机体免疫反应的出现, 病毒血症逐渐消退。多数肠道病毒感染症状较轻,呈自限性。但若存在所感染的肠道病毒致病力强、机体免疫力低下等情况,病毒可进一步复制,引起持续病毒血症,在全身播散,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肺等,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因而临床表现复杂。而且,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综合征,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
埃可病毒的感染症状可因病毒类型、感染程度、感染者免疫力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轻者感染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严重者可患上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出现发热、青紫、呼吸困难、腹泻、嗜睡等症状,甚至因肝坏死而导致死亡。此外,埃可病毒比其他肠道病毒更常引起皮疹。其中,埃可病毒11型具有非常高的感染性,几乎能够感染体内的所有细胞。它可以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病毒疹、全身性疾病、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心肌炎和心包炎、瘫痪、肺炎、胸膜炎等疾病的相关临床表现。感染严重时,往往是以症候群的方式存在,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败血症样综合征,病死率高。临床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的毒力、血清型、入侵途径、年龄和机体免疫力强弱。新生儿感染往往病情严重, 尤其是围生期或生后早期感染, 常为致命性感染。
严防死守“零宽容”
预防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暴发
由于肠道病毒感染无特效治疗方法,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不仅给其带来生命健康的威胁,且易引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一旦感染暴发流行,病情复杂、高危、难预见、难控制,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相关的临床医生必须高度警惕。
预防肠道病毒感染的发生,首先应勤洗手,保证水源、食物的清洁卫生,清洁消毒奶瓶、奶嘴等用具。这些都是截断肠道病毒传播途径、控制感染扩散最重要的措施。一旦发现有医院感染迹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隔离并积极治疗患儿,积极留取感染证据,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做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为患儿尽早得到有效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
其次,要注意排查肠道病毒感染来源。如果孕妇在分娩前有不明原因低热或胃肠道症状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情况,其体内的肠道病毒就有可能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感染新生儿。通过这种方式感染的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5天内发病,临床表现酷似新生儿败血症。若未能及时发现、准确诊断,有可能迅速在住院新生儿中暴发流行。因此,及时发现肠道病毒感染孕妇、控制孕期感染阻断垂直传播也非常重要。
最后,广大医务人员对每一例新生儿医院感染都要采取“零宽容”的理念,将循证医学的理论应用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以降低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避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