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防湿增辛养肝肾
图一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是“三冥节”之一,也是重要的“八节”之一。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节气,那么我们在清明节该如何调养呢?
精神调养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池晓玲教授认为,此时阴虚阳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不适,易患高血压、脑中风等疾病。因此,精神调养尤为重要,要保持心情舒畅开朗,心胸宽广,可通过听音乐、钓鱼、放风筝或春游等丰富业余生活。切忌遇事忧愁、焦虑,甚至大动肝火。
起居调养
池晓玲教授指出,清明节气表示已到季春,此时应该早起,以养脏气。随着清明的到来,气温继续升高,雨量增多,湿气较重,人体容易感受湿邪。在这“雨纷纷”的时节要注意防潮,切勿久处湿地,尤其是易出现关节疼痛等病症的老人家,更要保暖防湿,做好保健。
另外,清明时节,气温乍暖还寒,肺气不足的人群容易出现各种过敏性疾病。此时按摩神阙穴可以补肺气、祛寒邪。神阙穴是任脉的要穴,无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还是五官九窍、皮肉筋骨都与神阙穴相通联。按摩时,仰卧或正坐,肚脐中央(即肚脐眼)即为此穴,先将双手搓热,稍稍用力顺时针按摩50次,再逆时针按摩50次。也可以对神阙穴进行艾灸,可直接灸,或隔姜或隔盐灸,每次灸5~10壮(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是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或灸10~30分钟。
运动调养
清明节气宜在阳光明媚的早晨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选择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稍微增大运动强度,但仍要避免大汗淋漓。也可与朋友一起郊游、踏青,运动锻炼的同时陶冶性情。
饮食调养
池晓玲教授指出,由于此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木气正旺,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如芋头、鹅等。可以多吃枸杞菜、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
在这个节气,值得推荐的食物是枸杞叶。古人认为春季吃枸杞叶最有益,“春天采其叶,名为天精草”。枸杞叶是药食两用之品,味甘、苦,性凉,入肝、脾、肾经,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止渴、祛风明目的功效。《药性论》认为其“能补益精诸不足”;《本草纲目》记载枸杞叶可“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对虚劳发热所致的口渴、心胸烦闷,或肝肾不足所致的腰酸腿软、障翳夜盲、头目眩晕等症状均有调治疗效。
池晓玲教授介绍,单用枸杞叶煎水代茶饮,有除烦止渴、祛风明目之效,也可配合其他食材,做成药膳。下面推荐一款食疗方,供大家参考。
枸杞叶白扁豆汤
食材:枸杞叶50克,白扁豆30克,葱白2根,猪腰1只,猪瘦肉50克,花椒10~15粒。
做法:白扁豆提前用温水泡软。猪腰去筋膜,洗净,切片,将清水和花椒放入锅中,煮沸后放入猪腰片焯水备用。炒锅烧热,放适量油,加入瘦肉片、猪腰片,翻炒片刻,加适量水,放入鲜枸杞叶、白扁豆和葱白,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健脾祛湿、补肾益精,尤其适用于清明前后出现的疲乏、眩晕、腰酸、白带偏多等症状。
栏目:节气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