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别让痔疮掩盖了肠癌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骨关节炎不能忍忍就算 春运谨防流感“跟回家” 警惕孤独背后的“保健品”陷阱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别让痔疮掩盖了肠癌

广州市中医院肿瘤科原主任 张华

有位朋友吃了上火的东西,大便有血,经当地医院检查判断是痔疮出血。但笔者考虑到其母亲曾患结肠癌,规劝他做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结肠有两个息肉,呈菜花状,溃烂,出血。肠镜下切除息肉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息肉处于“腺瘤癌变”阶段。幸好发现及时,息肉切除后定期体检监测,再加上饮食干预、中药调理脾胃,他便恢复了。

大便出血不可掉以轻心

痔疮和肠息肉、肠癌都有大便出血的症状,但对于大多数痔疮患者而言,大便出血是平常事,认为是痔疮发作而已,对健康没多大影响,也就放松警惕。殊不知,大便出血还有可能是肠息肉所致的,在痔疮的“掩护”下可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恶变成肠癌。

一般大肠癌的形成过程可长达10~35年,大肠粘膜在形态学上会经历“正常-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浸润和转移”这样一个过程。但临床上的肠癌病人大多数都是在癌变过程的最后阶段“浸润和转移”才发现,此时才干预治疗就为时已晚了。所以便血者要提高警惕,尤其是有肠息肉或肠癌家族史的更要做肠镜检查。

家族性息肉和肠腺瘤要趁早切除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的病变基础,很容易发展成为肠癌。据观察,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患有结肠息肉导致的结肠癌,其子女会有近50%的可能患结肠癌,并且随着年龄增高而风险也增加,40岁后有50%癌变,70岁后癌变机率更高。

另外,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结肠癌是由腺瘤癌变而来,特别是大的、绒毛状的和有重度非典型增生的腺瘤癌变的可能性更大。肠腺瘤如未摘除,则5年内结肠癌的发生率为4%,10年内为14%,20年内可高达24%。

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家族性息肉、大肠腺瘤是防止和减少结肠癌发生的理想途径。

防肠癌离不开饮食干预和定期检查

肠癌是世界死因顺位中列第3位的肿瘤,尽管结肠癌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多年来晚期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并无多大改观。因此,结肠癌预防的意义比治疗更加重要。

肠癌是一种“现代病”“富贵病”,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直接相关,可称之为“舌尖上的肠癌”。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曾在《饮食与癌症》调查报告中指出,高脂肪食物及全脂奶、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容易引发多种癌症,尤其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结肠癌的发病与能量摄入过多、肥胖、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膳食纤维和微营养素,如维生素A、E、C,微量元素硒和钙的摄入不足有关。

因此,我们要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多吃粗纤维丰富食物;忌烟、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煎炸、烧烤食物,少吃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适当锻炼,保持健康体重;还要定期检查,尤其是大便出血、大便性状突然改变、有肠癌、肠息肉家族史的人。《国际健康护理技术评定杂志》报道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健康人群中发现结肠癌的最低成本策略是:每5年一次结肠镜检查和每年一次大便潜血试验检查。

(文章摘自《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