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孤独背后的“保健品”陷阱
图一
年关将近,保健品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近段时间,“保健”市场暴露出虚假宣传、消费欺诈、制假售假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不仅花冤枉钱,甚至健康还受到损害。为此,1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3部门召开联合部署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为何“保健品”诈骗会盯上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如何避免被“忽悠”?
老年人为何屡屡上当?
一方面,老年人害怕孤独,骗子就大打亲情牌。《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近10%。很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缺乏陪伴,渴望有个说话的人,渴望被关爱。曾经一位被骗的老人这样说过:“有人陪着说说话也好。”骗子正是利用老年人缺乏亲情关爱的弱点,没事就上门做做家务,常常送水果蔬菜,趁机推销价格不菲的“保健品”。谁曾想那些叫着“干爸干妈”的人竟慢慢掏空老年人的家底。
另一方面,老年人对自身健康很焦虑,又缺乏相关的医疗保健知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的自然衰退和疾病都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许多老年人都有一种“没病怕病、有病怕治”的心态,而一些所谓的保健品“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宣传口号正好戳中了老年人的心。宣称是“包治百病”“一次性治愈”的“最新科技”,实则都是虚假宣传,正是“效果不够,广告来凑”。
另一个推销陷阱就是先利用“免费抽奖”“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利诱老人参加讲座,或是请来所谓“专家”“名医”宣称自己有祖传药方,可治百病,或是雇用“托”现身说法,或是播放吓人的疾病影像资料,然后诱导老年人乖乖掏钱买“保健品”。实际上,请来的这些“专家”“名医”可能连一些疾病的常识都答不上,雇来的“托”更是夸大其词,播放的疾病资料也可能是危言耸听。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病
不想被“忽悠”,我们首先要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保健食品是一类特殊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替代药物。长期按规定摄入,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药品才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的,而且可能有毒副作用。
目前,监管部门依法批准注册的保健食品允许声称的保健功能主要有27类: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清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和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如果保健食品声称具有这27种功效以外的作用,或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或广告和标签、说明书声明“本品能代替药物”,都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相信。
购买保健食品如何绕开“坑”?
一、 根据自身状况合理选购。必须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选购保健食品。如有免疫力低下、失眠或单纯性肥胖的问题,可以选择相应的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减肥类保健食品。
二、 到正规门店购买。不要随意购买路边现场兜售的“保健品”。要到一“照”一“证”(营业执照、具有保健食品经营范围的食品经营许可证)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如果通过网络、会议、电视和电话等方式购买产品,也要先确认商家的资质信息,比如营业执照和具有保健食品经营范围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等。
三、查外包装和说明书,做到“四不”。 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上有蓝色草帽样标志 ,标志下方为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坚决不买无厂名、无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无保质期的产品。坚决不买标签上无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的预包装食品。坚决不买标签(说明书)上标示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坚决不买包装上无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还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
四、辨别广告和宣传内容。有关宣传治疗恶性肿瘤、疑难杂症和各种疾病,有效率、治愈率、评比、获奖等综合评价内容,或祖传秘方的所谓“保健食品”小广告,均属于违法广告。
如果被所谓“保健食品”套路,请及时拨打全国统一的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12331”进行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