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计划”首批9家医院亮出成绩单 第二批13家医院继续发力
广东加快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
图一
编者按: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强度和财政投入力度,高位推动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特别是在高水平医院建设工作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亲自参与研究部署“登峰计划”相关工作。2018年6月5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的意见》(下称“《意见》”)。6月6日,广东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计划推出20余家重点建设医院,首批推出9家。
启动建设半年来,首批9家医院亮出了成绩单。截至目前,首批医院已引进各类高层人才235人;复旦排行榜全国百强医院我省上榜10家,比去年增加1家;眼科、呼吸科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2019年1月2日,第二批“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名单出炉,共推出13家医院。与第一批9家重点建设医院一样,未来三年内,每家医院将获得3亿元的资金支持。此次建设资金将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至项目医院,由重点建设医院自主预算管理及使用,用于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原则上不能用于基建。
根据《意见》,到2022年建成1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和若干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新增2~3名院士、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全国百强医院达15家以上;粤东西北地区重点建设医院解决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水平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全省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首批9家医院“成绩单”
■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目前已完成“消化道肿瘤研究中心”、“干细胞研究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的宏观设计方案。
初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待样本库完全建成后,可涵盖15~20个左右的优势学科。
截至2018年11月,引进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青年学术骨干2人;引进博士后82人;引进双聘院士1人,短期千人1人,高端外国专家2人,柔性引进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知名教授2人 。
实施“大平台”、“大科研团队”、“大科研项目”三大建设,促进临床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2018年至今,新增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核辐射紧急救援基地、广东省软组织生物制造工程实验室和广东省神经系统重大疾病诊治转化医学创新平台。
■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牵头申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感染性疾病领域、消化系统疾病领域、地方病(地中海贫血)领域);牵头申报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广东省肝脏病研究所。
搭建AI辅助决策平台,选定肝脏肿瘤、消化道肿瘤作为一期辅诊病种,已于去年年底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临床诊断效率。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立项83项(含重点项目1项),在全国医疗机构中位列第11位。
获批肝病、消化系疾病、神经危重症、严重创伤、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等5个广东省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胃肠肿瘤精准微创外科、乳腺影像智能诊断、二代益生菌/创新活体生物药的开发等3个广东省生物医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成立消化内镜、糖尿病足、房颤、皮肤光动力、母胎、生殖内分泌、放疗质量管理、普外科、脊柱骨科、创伤骨科等10个专科联盟,签约医院达538家。
利用“互联网+”发展契机,搭建远程医疗协作体,服务覆盖新疆、西藏、云南、海南、广东等13个省区共500余家医疗机构。
■ ■ 广东省人民医院
成立“广东省老年医学中心”,加强老年危重症病诊治、老年呼吸内镜中心、老年消化内镜中心等亚专科的建设;近期还实施了一例老年患者肾脏胰腺双移植并获成功。
率先在全国采用国际标准医学术语集(SNOMED)建立高度信息化的电子病历系统与临床数据中心;建立了3D联合打印实验室,开展了3D打印+VR辅助进行诊断、定位、建模与手术导航,已经成功应用于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和肺癌手术。
目前已成功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名,长江学者及国家杰青1名;建立了曹雪涛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4名。
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战略合作计划,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结合各自的优势,重点打造肠道微生物组学、新生儿队列和基因组学、炎症与疾病等科研项目和平台。启动了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全面合作,共建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等平台的建设。
■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外科学、传染病学、耳鼻咽喉科学、儿科学、肿瘤学、心血管病学、肾脏病学、骨外科学、急诊医学等9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
国际首次报道自主麻醉下胸腔镜气管和隆突手术、国际首例阿基米德导航引导肺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术,国内首例边缘供肺EVLP“再修复”后成功移植。成功实施心肺联合移植9例,数量和质量国内首位。完成肺移植手术72例(儿童肺移植2例)。完成心脏移植12例。
建立院士工作站4个,引进肝胆、消化、妇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个领域的院士,目前医院共有院士工作站5个,初步形成院士工作站规模。新增青年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称号5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称号28人。
正式启动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及生物资源库平台项目建设。
成立首个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临床-病理协作联盟等工作。目前已建立全国各大行政区域52家“肺功能规范化培训中心”,5947多个网络单位的20021人次参加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地级市覆盖率达85.71%。
■ ■ 广东省中医院
组织实施“区域诊疗中心”专项,初步立项区域诊疗中心项目16项,其中脑病科、肾病科等6个专科成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项目。
心血管科的“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肾病科的“慢性肾衰病”入选成为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此外,立项启动了34个优势病种建设。
启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和广东国际传统医学临床指南研究院项目建设。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二期建设。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进入新一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搭建了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已覆盖省内外20家基层医疗机构,成功完成80余例疑难病例远程会诊、3500余例远程心电影像诊断。
■ ■ 深圳市人民医院
多渠道引进和培养人才。已引进高端人才5人,学科带头人11人,中青年骨干33人。选拔十个中青年骨干团队建立院内杰青培育团队。
确定支出人才科研启动经费2.63亿元,安家补贴8300万元,过渡性住房(三年期)665万元。
加大力度建设呼吸系统学科、神经系统学科、心脏及血管学科、肿瘤病学学科、内分泌学学科;建设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心、细菌耐药与监控平台、介入诊疗中心、超声医学诊断治疗工程技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肿瘤个性化用药与精准治疗研究中心。
与盐田区卫生计生局所属医院完成医联体建设签约。正在与龙岗区、坪山新区、光明新区等洽谈医联体建设。建立了心内科、神经内科、新生儿科等专科联盟。网络医院与医联体单位建立了远程医疗协作网。
■ ■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柔性引进国际知名医学专家及团队。目前已引进2名美国知名癌症专家及其团队、香港大学关新元教授、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卢宠茂教授卓越肝脏移植团队、1名香港玛丽医院肝移植专家。
器官移植中心已成立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办公室,11月中已成功实施首例器官捐献获取手术;心血管治疗中心重点筹备心脏杂交手术室,将可供内外科杂交手术使用。
筹备建立国际化临床试验管理平台;获批组建深圳市药物临床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协同深圳市卫生计生委推动同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合作,拟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推进国际化模拟医学培训中心建设,获批建设总金额为2938万元。
■ ■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先后引进了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分别开展精准药物治疗、肿瘤精确放疗和远程智慧医疗领域的研究。其中,由周宏灏院士专家团队领衔建立的精准医学研究所揭牌,目前已开展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分子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建立的药物一期临床病房已完成了2项临床试验工作。
建设临床研究中心,开展重大疾病临床研究;与美国应用干细胞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研究与转化应用;与汕头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共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物研究室。
医院托管汕头口腔医疗中心,形成“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权属关系,涵盖一级到三级医疗机构”,由10家医疗机构和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紧密型医联体。已建立的远程医疗平台日渐成熟,覆盖粤东地区及周边省份。
■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医院临床医学获批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内科学成功获批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出台《“登峰学者计划”管理办法》,计划用五年时间培养引进100名左右的高水平“登峰”学者人才,去年已引进博士人才8名。
截止到2018年12月,医院共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ECMO技术团队”、“重症肝病和肝衰竭人工肝救治团队”等89个医疗技术团队相继搭建。
现与德中医疗行业协会签订心脏血管中心合作协议,打造国内一流的心脏血管中心。完成I期药物临床试验病房建设工作,将于近期正式投入使用。干细胞研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已建成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研究分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正在申报广东省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完成广东省远程医疗中心建设,成为全省20家省级远程医疗中心之一。
13家高水平医院建设目标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打造一所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医院。
打造3个临床诊疗中心(院中院)和1个检验检测平台;新增省部级平台2~3个,国家级平台1个;打造教学培训平台。
新增1名两院院士、3~5名国家级领军人才、4~6名国家级青年人才。
瞄准国际前沿方向,形成3~5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大团队,包括RNA医学研究团队、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团队、生物治疗研究团队、医学生物材料研究团队、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等。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力争3年3个专科进入全国排名前十,5年5个专科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力争在5年内建设一个肝脏疾病国家级科研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个脑病区域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一个免疫性疾病诊治中心。
5年内力争培养或引进院士1~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长期)、国家杰出青年、万人领军2~4人。
5年内,基于医院在肝脏疾病、脑病和风湿免疫三个研究方向上形成的技术和临床优势,继续扩大科研团队规模,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将三个研究方向的影响力提升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在相关领域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推进数据库建设,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前期建好的全球共享疑难眼病数据库为参照,逐步完成重大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底病、角膜病)的人群流调数据库、临床病例数据库、眼科影像数据库、患者随访中心数据库的整体建设,提升我国重大眼病数据库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依托中山大学超算中心(天河二号国家超级计算机),打造国际标准的国家眼部疾病医疗信息中心数据库。
■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建设立足华南、辐射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口腔医学诊疗及科研平台,自主研发一批突破瓶颈的关键核心诊疗技术,引育一批创新型口腔医学临床科研领军人才,产生1~2个产业带动性强、技术自主可控、独立知识产权的原创科技成果,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提升1~2位,稳居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医院百强,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建设以广东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华南颅颌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和口颌系统修复重建材料与技术研发中心为代表的口腔医学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口腔疾病精准医学大学科平台,建成以口颌功能精准修复为特色的国内一流的临床诊疗规范化示范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建设精细化医院管理平台,构建华南数字化口腔慢性疾病防控和远程诊疗体系。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到2022年,力争将医院建成国内专科布局最全、服务规模最大、诊疗水平最高、世界一流的癌症中心,综合实力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进入前十。
在目前已建成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平台的基础上,争取再建设并获批:国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学中心;肿瘤学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
培养1~2名院士或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培养2~3名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杰青”。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完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第一期建设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建成1~2个国家中医诊疗中心;在基础研究领域,建设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基础实验平台、中药新药研发平台、新药中试转化研究技术平台、医院制剂生产工艺技术平台;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中医住院医师(含中医全科医师)、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云平台。
到2022年,争取在新一轮遴选中产生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
创办《中医肿瘤学》学术期刊,争取在5~10年内成为国内科技核心期刊。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建立功能完善的中心实验室,积极构建临床资源生物样本库平台,推动重点学科依托临床大数据库为基础的多中心研究。
直接引进专门进行科研的双一流大学博士毕业生21人,将争取通过3~5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数量和质量上超过广州部分省属三甲医院或大学直属附属三甲医院的水平,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市一模式”。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通过5年的建设使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龙头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6大特色应用型学科方向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以儿科学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以妇女和儿童为特色的生物样本资源库及多组学数据生产及分析平台;建成国际标准的儿童健康医疗研究大数据与分析信息化平台;建成规范化儿童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平台。最终争取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到2022年,医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学科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医院及大湾区区域性医疗中心,综合实力进入华南区前20,全国前100。
打造精准医疗创新平台,以重点研究疾病及高风险人群早筛早治防控技术和建设医学标准数据库和生物医学数据库为主要工作方向;完善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建设;建设国内一流神经创伤与重症中心;组建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平台。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在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实验室三大平台的基础上,使结核病、新发传染病、肝移植三大学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具有竞争性优势,其中结核病专科排名进入前3,新发传染病进入前10,肝移植进入国内第一方阵;通过基础、临床、转化三位一体的发展,使得疑难重症传染病重症死亡率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0%~20%。
■ 粤北人民医院
以精准医学中心、肿瘤防治中心、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为平台进行重点建设。
用5年的时间培养引进5~10名高层次领军人才、25名博士、250名硕士,培育120名高级医学人才,实现全院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全部为正高职称,全院医师研究生学历达70%以上。
提升疑难复杂重症医疗技术水平与能力,大部分专科的临床疑难、急危重症诊治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完全达到高水平医院的要求。
■ 梅州市人民医院
建一流医学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梅州市医学科学院,内设: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消化病研究所等机构;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院士智囊团;打造高水平区域疑难复杂重症救治中心,建设国家级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综合卒中中心,创建国家创伤中心,力争获得器官移植准入资质,开展器官移植;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研究中心。
■ 茂名市人民医院
积极建设中心实验室,推进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基地和生物样本库建设,建设研究型医院,争取成为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或医疗集团)建设,争取实现医联体内人财物管理统筹,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分级诊疗落到实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