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遍南粤 汶村占鳌头
——台山市强基工作纪实
▲图为台山市人民医院汶村分院项目效果图 台山局供图
刚出西部沿海高速“汶村”出口,远远望去,一栋崭新的写着“台山市人民医院汶村分院”的高楼矗立在台山市汶村镇鱼地圩。这是我们本次采访的第一站。
“卫生院大门前那位穿着黄色运动服、黑色运动鞋的就是黄仲谋院长。”随行的台山市卫生计生局医改办相关同志向记者介绍汶村的情况。
“我是院长黄仲谋,近期医院班子轮流坐镇工地督促施工。新的住院综合楼已成为汶村的地标。”黄仲谋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999年,土生土长的台山人黄仲谋从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回台山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至今。他是汶村镇中心卫生院(台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升级建设项目的深度参与者,见证了台山市基层卫生院的蜕变历史。
“我是台山人,一辈子都要在台山。”无论何种场合,黄仲谋都毫不犹豫地向来访者表达着自己对家乡的那份挚爱之情。
强基缩影:汶村率先形成服务能力
台山市是江门五邑地区地域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数量最多、基层医疗机构最多的县级市,存在医疗卫生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困境以及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有待更新和完善等问题。
低矮、破旧的汶村镇中心卫生院旧门诊楼内墙有一块石碑,记录了汶村镇中心卫生院的历史。石碑显示,卫生院建于1995年4月,由当时的香港台山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出资建设。
“在台山市的发展过程中,‘海外台山’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发动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捐资兴办医院,多家医院的基础建设、设备配置多为华侨捐赠。”黄仲谋向记者诉说着侨胞尊医重教的优良传统。
二十余年过去了,汶村镇中心卫生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2016年11月1至2日,原省委书记胡春华赴江门市调研,强调要试点探索综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去年,在省委省政府强基项目的支持下,汶村镇中心卫生院列入省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分两期进行,总预算投资约1.9亿元。
去年3月24日,新建的住院综合楼奠下基石,同年11月10日喜迎封顶,并计划今年8月28日开业。
“用一年不到的时间,把十多年的硬件差距一下子缩小。我看着新的住院综合楼一天天建起来,对医院的未来更加有信心,特别是医技科的检验室,规模台山地区最大”,黄仲谋笑着说,“新招进来的年轻医生,特别是台山籍的,看到基层卫生院也有好的硬件设施,感叹在基层终于有用武之地。”
此外,汶村镇中心卫生院目前已命名为台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按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将建成区域医疗服务中心,辐射带动服务邻近的深井、北陡、海宴、端芬等镇,承载周边地区重要医疗服务。
“我们医院连同台山市中医院赤溪分院形成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与现有市直医院医疗中心相呼应形成全市三角形半小时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圈”,黄仲谋表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力度加大了,更加便民惠民了。”
数据显示,2018年1至7月,汶村镇中心卫生院诊疗量为12.4万人次,同比增长36.7%,医疗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书记工程:全力缓解基层“三缺”问题
采访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台山市人民医院。此时,台山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少谋正在调研位于市人民医院的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建设情况。随后,谢少谋在市人民医院会议室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缺钱’‘缺人’‘缺地’这个‘三缺’问题,在推进强基项目的过程中尤为突出”,谢少谋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基层医疗卫生历史欠账较多,另一方面是基层必须直面的难题。”
“我的理解是,正视医疗卫生历史欠账,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上,想方设法缓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为后人留下一片‘健康台山’的乐土。”谢少谋向记者表达了他对强基项目的见解。
经济要发展,民生建设也快步跟上,医疗是民生之需。在“三缺”情况下,台山市委市政府把强基工程作为“书记工程”和“医疗惠民工程”强势推进。
“即使是在地方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我市仍通过多种途径保障强基工作的资金投入。在医疗机构用地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下,无偿划拨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的建设用地。由卫生计生部门牵头,联合各镇政府和村委会,今年,我市共落实58家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的用地。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所以我市加紧研究人才公寓、晋升机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育人才。”谢少谋在缓解“三缺”问题措施上如数家珍。
台山市委市政府在加强本地化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上也别出心裁,提出“台山医生服务台山人”的人才培养构思。
“通过鼓励台山籍考生报考医学专业,可以增加台山籍医学生的数量,待他们学成归来能为家乡卫生健康事业添砖加瓦。”谢少谋对“台山医生服务台山人”的构思充满了期待。
目前,台山市卫生计生局主动联合台山市教育局加大宣传,通过老师、家庭等社会各界,采取发送微信的形式,结合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订单定向本(专)科医学生就读计划,抓住高考报志愿的契机,多途径、多层次引导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卫生计生部门主动联系教育部门获取当年台山籍医学毕业生信息,劝说他们毕业回台山工作。
“这项工作还在尝试阶段,接下来,卫生计生、人社、编办等相关部门要逐步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台山籍医学人才培养与奖励措施,真正让‘台山医生服务台山人’。”谢少谋表示,“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情留人。”
台山市还进一步完善《台山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发挥绩效工资分配对人才的激励导向作用。
“一要逐步提高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今年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二要严格执行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及补助政策,提高村卫生站医生补贴,2017年达到每村每年2万元”,谢少谋说,“另外,我们还要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问题,退休工资由市财政统筹支付。”
专家下沉:紧密型医联体试点结硕果
去年,台山市被列为我省首批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示范县,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市人民医院与汶村镇中心卫生院和上川卫生院,市中医院与赤溪镇卫生院和下川卫生院,市妇幼保健院与水步卫生院,均实行了紧密型医联体。
数据显示,台山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对医联体建设的投入,其中市妇幼保健院拟投入4.8亿元,市人民医院汶村分院拟投入4500万元,市中医院赤溪分院拟投入2.5亿元实施异地搬迁,投入1000万元对上下川岛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
“医联体总院在硬件建设、设备配备、资源共享、人员培训等方面对分院进行帮扶,建立总院医师到分院坐诊制度,开展专科查房、病例讨论,提供同质化的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台山市卫生计生局局长郑品辉向记者介绍,“总院分别选派主治以上职称医师到分院挂任副院长,扎实推进优质医疗卫生人才下沉。”
台山市各医联体内建立有效双向转诊机制,通过制定和落实入、出院标准和双向转诊原则,实现总院和分院内顺畅转诊。推行总院和分院内检查和检验结果互认;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开辟上转救治绿色通道;总院逐步将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普通门诊,以及部分疾病的住院康复治疗下移到分院承担,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台山市还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郑品辉向记者介绍,“汶村、赤溪和端芬三个镇为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镇,通过整合镇村医疗卫生资源,在规范农村卫生站建设的基础上,由镇卫生院对辖区内卫生站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力争2018年底总结试点工作并推进全市普遍开展。”
“在推进市镇村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在编制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医联体探索人员统筹使用的具体办法,推进人才县管镇用、镇管村用,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郑品辉补充说道。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建重点建设项目的人才储备中卫生技术人员已达到41%。上半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作为总院选派医疗技术和管理骨干1330人次下沉基层传、帮、带,分院上送56名医护人员到总院进行培训。市妇幼保健院作为总院向水步分院下派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累计23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