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疫情他就在哪里
——记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李铁钢
▲李铁钢对加纳的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有这样一位爱吃苦的医生,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他申请去四川,非洲埃博拉肆虐的时候他又毫不犹豫地报名,要克服高原反应的西藏有他的身影,传染病暴发的现场他也活跃在那里,他就是李铁钢,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名医生。参加工作十多年来,哪里有疫情他就奔去哪里,始终工作在防控传染病的一线。
病死率高达65% 他近距离调查患者
2006年广州市报告首例人感染H5N1病例,这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病死率高达65%,但传播途径尚不明确,不及时弄清传播途径就无法阻断传染病的传播流行,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受到感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铁钢深入患者病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从患者身上抽取了肺组织穿刺物。李铁钢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及采集到的那份可贵的穿刺物标本让广州疾控部门查找到了致病真凶,迅速开展了针对性防控措施,确保了与病例接触人员未发生继发感染。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从化某镇突然出现不明原因呕吐、腹泻病例。当时离亚运会开幕仅仅只有2周时间,亚运马术比赛就在该镇不远处举行。病例每日陡增,情况十分危急。李铁钢和他的队友们接到病例报告后,挨个走访病例,排查每一个可疑因素,连续奋战了48个小时,终于查明是一个水厂采水点受到污染,居民通过饮水而感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马术赛事得以顺利召开,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拟定最为实用的传染病防治参考手册
2008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李铁钢临危授命,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白天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等的威胁,他和队友走访震区居民、调查了解灾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饮用水和食品安全,晚上在帐篷里汇总情况,商讨防疫对策。李铁钢利用自己多年的防疫工作实践经验,与队友们很快建立起了疾病监测系统,开展了饮用水安全调查,推行了多项健康干预工作,确保了灾区疫情平稳。他们因地制宜拟定的《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手册》成为当地开展传染病防治最为实用的参考手册。
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不断蔓延,死亡率很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李铁钢主动报名参加援非抗击埃博拉工作。在国家队500余人的候选人中,他凭借过硬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以及流利的英语交流能力,脱颖而出,成为广州市唯一代表,奔赴非洲抗疫。在非洲,李铁钢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救援工作,每天几乎只休息4个小时。在对加纳的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李铁钢和队友查资料、找文献,做足了准备工作,光授课资料就有15页之多。为了更快捷地培训当地卫生工作人员,他还和队友一起从复杂的疾病控制宣讲理论中提炼出了简洁的防病短语,使当地人员易学好记便于推广。
支援西藏 开展包虫病专项调查
2016年,李铁钢带领广州的援藏队伍前往西藏开展包虫病专项调查等工作。工作现场,队员们除了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小心下乡时艰险的道路。
一边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悬崖,一边是奔腾的江水,有时候塌方和泥石流就在眼皮底下,经常由于道路危险只能住在村落里。困难面前,李铁钢带领队员迎难而上,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现场调查工作。国家督导组现场检查后给予高度评价:“广州的队伍人员技术力量雄厚,调查现场组织有序,流行病学调查质量高,人员筛查工作颇具亮点”。国家卫生计生委专门发文,对李铁钢和队友们在西藏的杰出工作进行了通报表扬。2017年,他获得了全国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