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手机、游戏 “成瘾”怎么办? 七种行为让你的血管老得快!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暑期做个小小李时珍 采药学医两兼得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手机、游戏 “成瘾”怎么办?

医学指导: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 陈卓

近期,玩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分类目录下。一时间引起媒体、社会哗然,玩个“王者荣耀、吃鸡”也成精神病了?还有,现代人对手机、社交媒体、网络的依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为“物”所驱使。那么,心理学对手机、游戏成瘾是如何界定的?它的危害有哪些?心理治疗手机、游戏成瘾的方法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治疗师陈卓。

8个标准自测是否成瘾

虽然这些年手机、游戏成瘾的话题很热,但是目前心理学专业上并没有手机成瘾的概念,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游戏障碍”被列为精神行为障碍的一种,认为其属于精神心理科的一种疾病。但还不能简单地把手机、游戏成瘾等同于游戏障碍。

陈卓介绍说,因为对网络游戏的过度使用,导致人际关系差,难以沟通,心理科临床中有许多家长带孩子前来就诊。通常推荐根据美国斯丁堡大学的八项标准来进行自我检测,是否在使用手机、游戏方面存在成瘾问题:

①关注网络,长时间在线,想不用却做不到;

②不满足于现有的上网或使用时长,不断追求更高强度的刺激;

③无法停止,丧失了自主行为选择权;

④如果减少或停止使用,会导致烦躁、焦虑、易怒、易激惹;

⑤经过时间统计,使用手机或者玩网络游戏的时长远多于自身的估计;

⑥应有的人际关系或教育工作机会的丧失,严重影响到正常学业、工作而难以为继;

⑦为了获得更多地时间机会玩网络游戏,不惜隐瞒实情、说谎;

⑧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无法逾越的障碍时,会选择逃避的行为方式而迷恋网络。

以上8条中具备5条,即可初步认为使用网络已对你造成严重影响。

从依赖到“成瘾”还要具备6个特征

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之下,正常使用在所难免,它不仅方便了人际沟通交往,也成为社交、金融、娱乐不可或缺的媒介和载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但对手机的依赖能否与“游戏障碍”“成瘾”划上等号呢?

目前,医学界对“游戏障碍”也没有很清晰的描述,但是可以从一些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得到一些借鉴。什么是成瘾,例如曲马多等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成瘾,赌博、手机成瘾等行为成瘾。举例来说,“成瘾”有六个标准:

突显性(在患者的生活中某种行为最为显著)、耐受性(某种特定行为一旦成瘾,可以引起患者体内多巴胺的分泌,使其处于愉悦的状态,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刺激”。长期作用下,会使大脑对多巴胺分泌产生耐受性,以致需要不断寻求更多、更高强度的刺激获得满足感、愉悦感)、冲突性(自身感知到痛苦,能认识到自身行为非正常,想停止却无法抵挡心理的渴求,丧失了选择停止或者继续下去的自由)、复发性(成瘾性疾病的复发率非常高,比如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遇到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问题时,会出现退缩行为、选择网络,以逃避现实中的冲突)、戒断性(成瘾行为一旦形成,如果暂时脱离该行为方式会出现焦虑、不安、易激惹、行为障碍、情绪低落、身体不适等戒断反应)、兴奋性(成瘾行为所带来的高兴奋度,超越了正常人生活中所能想象的高峰体验)。

面对有上述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心理医生首先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即沉迷网络这一行为为患者本人带来的一系列情绪心理变化,给出症状学诊断,如“抑郁症”、“社交恐惧症”。

戒断“手机、游戏障碍”的重点

首先,医生会对来访者及家属重申:这是一种伴随情绪、心理问题的疾病,而不是一种不良行为。

很多家长会说:“他(她)一点意志力都没有,孩子吃不了苦、不争气。”甚至来访者自身会感到无法控制、自卑。“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既然是一种疾病,就需要正规的治疗。一旦因此出现相应的情绪,应该通过药物、心理治疗等治疗手段加以干预。如果患者家长认为是仅仅依靠意志力可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失败的可能性极大,还会因此带给患者更多心理打击,使其进一步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无力感,进而情绪低落,加重病情。”陈卓说。

第二点,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比如有些青少年在特殊的年龄阶段会不可回避地遇到一些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医生作为治疗者首先为其创造、提供一个无条件的支持环境,使其身在其中能够倾诉、耐受无力感和痛苦,允许表达,而不被批评,包容和接纳,对耐受自身一些负性情绪起到示范作用,使其获得新的体验,继而更有动力去面对生活和自我。对于患者伴随的情绪问题也需要心理学专业的治疗。

进一步治疗则需要剖析、修复来访者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功能重建。“解决问题是家庭一项很重要的功能,是什么导致家庭丧失了这种功能,这是接下来一项长期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发现自己或孩子手机、游戏成瘾,要寻求专业医生和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通讯员 田乃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