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区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让居民“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广州讯 近年来,广州市黄埔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探索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精简行政审批 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
黄埔区一直以来致力于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为推进医养结合提供政策保障和相关支持。
该区对设立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予以审核审批,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属于社会办医范畴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政策扶持。对具有养老服务需求的医疗机构,该区鼓励并协助其协调相关部门申请设立养老机构。
同时,该区积极推行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施备案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文件精神,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
截至目前,该区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的有6家。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的有2家。
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
目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联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养老机构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探索打造了相对成熟的闭环式服务模式。
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了门诊签约管理-住院康复护理-居家养老新型闭环式签约服务模式。该中心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社区居民签订协议书,明确规定医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商讨治疗方案,按照服务包的形式为居民提供连续的个性化服务,让医患建立长期粘性关系。针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居民,该中心还建立老年护理医疗医保专区,提供门诊住院一体化服务。组建了专家团队,制定5个基础服务包和10个单病种服务包,基本涵盖了老年慢病范围,增加了康复、心理辅导、日常照护等服务项目,扩大了一般住院的服务范围,实现了医养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与黄埔区老人院在黄埔区老人院二期设置老年康复病区,两家单位共建紧密型医联体。老年康复病区由黄埔区老人院提供场所(颐寿楼一至四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提供技术、设备、人才与管理(参照院本部科室进行管理),在老人院开设门诊、康复治疗区、老年科及康复医学科病房,为居住在院的老人提供健康管理、门诊、住院及康复期护理为一体的养老康复服务。这种“医养结合”模式为老人家提供了极大便利,形成“楼上居住、楼下就医”模式。
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与龙头山寿星院共建医养中心,成立了广州市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龙头山寿星院老年病院区。医院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医疗技术服务团队,提供急诊出车、门诊医疗、住院治疗、家庭病床、专科护理、残疾康复、慢性病管理、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健康体检与健康促进等服务。同时,根据寿星院实际养老人数,采用日间医疗、定期查房、专科会诊、绿色通道、24小时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技术及护老爱老服务。
联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向区民政局申请成立君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便更好地解决老年居民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医疗卫生和养老问题。据悉,该中心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集生活、娱乐活动、保健康复、起居示范等功能为一体。根据老年人身体特性,设立独立的健康小屋和康复理疗室,配备专业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老年人提供跨专业的服务,包括医疗门诊代办服务或陪同就医,指导老年人正确执行医嘱;开展常规身体检查,制订疾病预防方案,协助长者掌握老年病的基本知识及基础性防治;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保健及肢体康复治疗等服务。
(邝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