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已“杀到”
今年以来,全球登革热呈高流行态势,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登革热疫情不容乐观,这些国家已报告登革热疫情过万例。南美洲更惨,登革热报告病例甚至超过5万!广东和东南亚各国交往频繁,登革热输入疫情的风险很高。经专家评估:随着气温升高,伊蚊活动逐渐增强,广东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风险将逐渐加大。根据历年来的蚊虫监测结果统计,每年的春未夏初,都是蚊虫全年密度最高的时期。
感染登革热有什么反应?
人一般在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以突发高热开始,伴有体痛、发红以及皮疹等临床症状。高热症状发作时,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高温常持续一周不退;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症状和流感相似。发热期间,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会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无端出血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该皮疹不高出皮肤,易辨认。患病症状一般持续七天左右会慢慢减弱并恢复。
伊蚊(花斑蚊)是传播媒介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低等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和宿主。蚊子在叮咬了这些传染源和宿主之后,成为传播媒介。在蚊虫肆虐季节(一般为5~10月份),白天活动的蚊子(伊蚊,传播媒介)在叮咬登革热的病人(传染源)之后,再叮咬健康的人,从而完成疾病传播,使该病在人群之间广泛传播。
研究发现,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花斑蚊)是该病主要的传播媒介。该病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都会发病,公众不必“谈登色变”。既往病人对同病毒的感染有1~4年的免疫力,但仍可感染其他血清型,导致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等。
有基础病的老人要提高警惕
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之后,有一部分被叮咬的人是隐性感染,也就是不发病,没症状;还有一部分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这些是轻型登革热,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绝大多数属于重型登革热,多数为患有慢阻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高龄患者。专家提醒,有基础病的相关人群一定要做好防蚊,家居及周围环境注意灭蚊,万一出现有发烧、头痛等可疑症状,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防蚊灭蚊最有效
目前对登革热无特效疗法,也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作为一种蚊媒传染病,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措施。
首先是消除或破坏蚊虫孳生地。其次,要减少与蚊子接触的机会。如果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出现可疑临床表现,应及时就医。在医院就诊时,应向接诊医生说明具体情况。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通讯员 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