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传承汶川地震医者救援精神
汶川地震省医救援十周年研讨会召开,省医党委书记耿庆山出席
本委讯 日前,白求恩学堂联合《羊城晚报》举办“追忆传承•大爱无疆——汶川地震省医救援十周年研讨会”,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广东医疗队部分队员、部分援疆援外队员、中层干部和青年医务人员参加了座谈会,集体回忆了在汶川地震治伤救灾的经历,共同追忆抗震救灾的大爱精神。
2008年5月12日,汶川。这个日子,这个坐标,至今还是很多同胞心里面不能轻易触及的开关。那一刻的地动山摇,顷刻山河移位、满目疮痍……但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省医更是争分夺秒派出多批广东抗震救灾医疗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徒步进入震中映秀镇,用汗水与爱心为灾区人民铺就了一条生命的通道。在积极参与救援的同时,仅用10天时间,在映秀建立了灾后的第一个板房医院“粤秀友好医院”,省医在映秀镇提出的救灾全新观点,被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誉为“医疗重建映秀模式”。
追忆中,广东医疗队队员回想起省医第二批医疗队员一行10人在耿庆山的带领下前往汶川映秀镇,“换防”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并筹建“粤秀友好医院”。当时,如何科学救灾、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是摆在医疗队面前的难题。作为队长的耿庆山提出:在废墟上建立一所战地医院。在当时,物资采购完全是求助于每一个人。等到成批的医疗设备运过来,拿惯了手术刀、听诊器的队员们拿起钳子、螺丝刀,一块板一块板地安病床,一颗钉一颗钉地装设备。白天巡诊、建设板房,晚上打扫病房卫生……10天,凝聚着广东和映秀人民心血的“粤秀友好医院”正式落成。
座谈会上,有一位队员动情地说:“当时灾区环境真的非常危险和艰苦,但是我内心是不怕的,因为我感到我身后站着医院所有员工,医院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虽然我们没有上前线,但是前方队员遇到的危险困难,我们所有人感同身受。”当时任后方总指挥的时任医务处处长,现任平洲分院院长的袁伟伟至今还记得“希望领导走走后门,让我先到前线!”的短信请战书。当时省医职工请缨奔赴前线达1128人,志愿献血810人,爱心捐款70万元。
耿庆山希望通过此次座谈活动,将这种纯粹的爱国主义、大爱无疆、爱岗敬业的精神凝练成省医精神,作为新时期的白求恩精神予以传承与发扬。
据悉,该院还计划出书记录省医人的大爱精神。耿庆山表示,通过书中的故事,提炼出省医、广东乃至全国医务人员的大爱精神。医院的建设,需要科学技术,同时需要医学人文。没有科学技术,医院就没有高度;没有医学人文,医院就没有温度。只有拥有高度和温度,医院才能真正落实改善医疗服务。
(省医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