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药品加成 让利15.22亿
东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
东莞讯 近日,记者从东莞市卫生计生局了解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示的“2017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拟予激励支持的地方名单”中,东莞市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东莞市外来人口众多,800多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仅约200万,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东莞市的医疗资源并不充足,因历史的原因,东莞市公立医疗资源的分布又不尽合理。在这样的困境下,东莞市做了哪些扎实有效的工作,能赢得表彰?在这背后,老百姓又得到了哪些实惠?
“药占比”下降至26.26%
东莞市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5月,东莞市获批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在此后的三年里,东莞市通过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善规范医疗服务,全市公立医院门诊、住院病人次均费用维持在省内同级城市较低水平,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在成为试点城市的首年,东莞市在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根据统计,自实施以来至2017年底,全市公立医院药品让利15.22亿元,“药占比”从32.9%下降至目前的26.26%。
药品集中采购 药价或下降三成
2016年起,东莞市实施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将政府补助方式由弥补政策性亏损补助方式改为购买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方式,将财政投入与基本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及满意度挂钩。
东莞市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建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动态调整,强化监管;统筹协调,配套实施”的原则,科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目前已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523项,包括提高手术治疗、综合医疗、中医和民族医治疗3类224项,降低检验、检查2类299项,取消300元以上医用耗材和自主选择医用耗材加成。
此外,东莞市推进药品集中采购改革。2017年底,东莞市挂靠深圳市确定的药品采购平台开展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目前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已完成了第一批药品采购,共112种品规,预测可降低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总费用30%左右。
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03所
近年来,东莞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03所,形成了市属及社会办三级医院、镇街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东莞市还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取“全科医生团队”在辖区内分片负责、定点包干的服务方式,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等措施,引导群众社区首诊。至2017年底,全市签约人数达到267.34万,其中慢性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76.36万人。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全市已组建36个医联体,所有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参与。此外,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坚持分级诊疗原则,规范社区首诊、转诊工作流程,执行医保差异支付政策。
全市近八成医疗机构属民营
东莞市民营医疗发达。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2059所,占医疗机构总数的79.3%。已发证的社会办医院53所,占全市医院总数的52.5%,实有床位数、住院量、门诊量分别占全市医院的29.9%、25.3%、26.7%。
东莞市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作为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东莞市通过掀开“天花板”,开通“快车道”,打破“玻璃门”,规划“路线图”,对社会办医院实行同一政策保障、同一监督管理体系、同一待遇水平、一条龙审批设置、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扶持和引导,多元办医格局已初步形成。
(庞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