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智慧健康助力深化医改
近年来,深圳市将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便民惠民服务能力和助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评定该市为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分级管理试点单位;市健康云服务平台被省卫生计生委评为2017 年度全民健康信息化试点项目。
构建全民健康数据中心,业务数据超过40亿笔
深圳市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制定《深圳市人口健康信息化规划纲要》(“12361工程”),形成深圳市人口健康信息化项目(“12361工程”)建设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该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原则和发展目标,即以建设“一个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二个重要保障体系(制度和标准)、三大健康核心库、六大业务应用、一项健康惠民云服务”为核心,充分利用新技术,构建统一权威、安全可信、共享协同的全民健康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医疗健康智慧化服务水平。
加强信息标准建设。在国家标准基础上,结合深圳实际,制定出台《深圳市区域卫生计生数据交换标准规范》等10多个标准,为全民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打下基础。
借助市数字资源中心、市超算中心的机房和硬件资源,建立联通全市62家公立医院、630家社康中心以及所有公共卫生机构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控制、疾病管理、医疗服务五大类业务职能领域的全民健康数据中心,汇聚1600多万份电子健康档案,结构化数据容量超过10T,业务数据超过40亿笔。
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集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慢病管理、社康服务、计划免疫等系统,初步实现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基本实现数据交换、统计分析等管理需求。
健康信息便民惠民,推动医保实时结算异地结算
推动“一站式”、“一网式”智慧健康服务。通过深圳健康网、微信公众号和健康深圳APP,构建立体化健康云服务平台,深圳健康网包含预约挂号在内的全流程就医、档案查询、健康科普、办事服务等应用,改变了该市健康信息出口多的现状。目前,全市有105家医院开通预约挂号服务,单日放号量超过20万、预约量超过6万人次。全市公立医院诊疗预约比达51%,其中市属医院达到83%,市民传统就医模式得到逐步转变。同时,全面推广以医保卡、银联卡等为载体的市民“健康卡”,实现市民持卡自助挂号、自助缴费,以及就医服务信息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自动汇聚。市民可通过“一卡”(健康卡)、“一网”(网络),实现卫生与健康全链条闭环服务和管理。
推动信息便民惠民。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全市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共享,减少重复检查;建设市DRG综合管理应用平台,推进国家标准的运用,规范本地临床疾病诊断规范术语,实现DRG分组监测和实施质量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跨部门计划生育信息电子比对,解决每年入学高峰材料审核等待时间长、市民满意度低的难题,同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唯一性。
推动医保实时结算异地结算。2016年5月,深圳市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在首批17家医院试点,参保人通过以上支付平台绑定社保卡后,即可实现挂号、就医、缴费“一站式”服务,解决移动医疗“最后一公里”问题。2017年龙华区人民医院实现全国首个新农合异地就医联网实时结算报销,跨省就医的新农合患者能够通过微信支付实时结报医疗费用,减轻外来务工人员看病经济负担。
开发免疫接种APP并在微信上线运行。市民通过微信绑定儿童基本资料和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即可全程监控和管理预防接种情况。通过对公共卫生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在国内率先向社会定期公开发布流感指数、登革热指数、感染性腹泻易感指数等,有针对性地加强季节性流行疾病等健康风险预警和宣传教育。下一步,该市将推动《深圳市民健康手册》上线运行,发布20项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内率先探索院内集成平台建设
推动智慧医院建设。以电子病历功能应用水平评级为抓手,定期开展医院电子病历功能应用水平检查,并把电子病历功能应用水平的评级与医院的等级评审挂钩,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医疗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经过公开申报、专家遴选,深圳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获得广东省互联网+医疗创新平台项目,成为全省首批智慧医院的9家建设单位之一。在国内率先探索院内集成平台的建设,实现全市新建医院信息系统版本统一,不仅节省政府投资,而且使新建医院以高标准进行信息化建设。
助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支撑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服务,发挥移动互联网慢性病“精准”管理作用,以及可穿戴健康设备在健康数据收集、病因追寻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区域慢性病卫生统计分析平台,建立慢性病分析模型,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建档管理人群的多系统数据融合、人群特征统计、医疗活动跟踪等,提高慢性病服务管理效能。
利用信息化强化行业监管,动态监测医改任务实施情况
以信息化支撑药品采购改革。开发市公立医院药品管理和用药监管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委托第三方药品集团采购组织(GPO),实现全市公立医院临床常用药品的集中采购工作,实施“带量采购”,降低药品采购供应成本;对全市各公立医院、社康服务中心所有药品存放及使用的每个环节全面监管,对各医院和社康中心用药合理性、使用比例、价格控制、调价及时性等关键性指标实时预警和适时监管。
整合全民健康信息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行业综合监管,通过卫生统计、患者满意度评价等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能力。
初步开展健康大数据挖掘利用。完善全民健康数据中心,利用信息化资源和技术,加大对疾病流行模式的研究和干预效果的分析力度。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等多个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大数据挖掘利用研究项目。探索健康大数据应用。南山区人民医院利用大数据技术,与腾讯在医疗影像、医学诊断等多方面合作,进行AI医学影像应用探索,在临床上实现对早期食管癌的筛查准确率高达90%,可以有效辅助医生发现癌变征兆,将病魔遏制在摇篮。
(作者单位:深圳市卫生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