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生:对生命存一份敬畏之心
——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援藏医生刘俊
去年12月末,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批援藏医疗队结束为期近半年的组团式援藏帮扶工作,凯旋归来。半年时间里,医疗队共接诊门急诊患者790多人次、住院患者294人次,开展手术298台次,抢救危重病人81人次,巡回医疗诊治患者数658人次,参编急救培训教材一本,培训人次960人次,帮助西藏波密县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创建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该院呼吸内科医生刘俊是这支援藏医疗队的一员。去年8月,他踏上了西藏自治区波密县这片神圣而美丽的土地,来到援藏医疗工作地点——位于县城中心扎木镇的波密县人民医院。
进藏第二天,医生和患者家属一起吐
来西藏的第二天,晚上10点半,床头的电话铃声突然急促响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波密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戴奇山通知,一名心跳骤停的游客需要抢救。
刘俊冲进监护室,映入眼帘的心电监护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血压70/40mmHg,血氧饱和度测不出,呼吸为零。值班的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经抢救后再次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刘俊当机立断,给予患者气管插管。经过40多分钟的抢救,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呼吸。
盯着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刘俊度过了漫长的一夜。第二天,再次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送往林芝市人民医院。波密距离林芝225公里,一般需行驶5小时。救护车狂奔着,医生和患者家属的晕车、高反接踵而至,一路呕吐。
救护车只用了三个半小时到达林芝市人民医院,当刘俊走出ICU病房,患者家属扯着他的白大褂,哭喊着求刘俊不要走:“援藏医生如果走了,我妈妈就没救了。”听着这话,刘俊眼圈也红了。
首次远程会诊,西藏病人及时连线广州专家团队
波密县人民医院是当地唯一的公立医院,负责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医疗急救。去年10月,县政府与医院联系,有四位疑难及危重贫困患者需要救治。他们分别是68岁的巨大腹主动脉瘤患者、56岁的肝癌患者、6岁的脊柱侧弯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及7岁的脊柱侧弯患者。
该院第一时间组织援藏医疗队员会诊,综合内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意见,建议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同时联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部,组织远程会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领导大力支持,分别于去年11月14日和23日进行两次远程会诊。医院组织了呼吸内科、心血管、心胸外科、骨科、消化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群策群力,为四名疑难及危重患者会诊。据了解,此次会诊是波密县首次采用专业的远程会诊系统进行多学科会诊。
刘俊介绍说,由于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以及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波密县人民医院在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能力不足。为加强该院医务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急救实践能力。戴奇山在10至11月期间,精心策划组织林芝地区急救培训学习班。刘俊作为呼吸内科及重症监护病房医生,协助编写培训教材,并担任培训老师,负责两批学员的理论知识授课和实践操作培训考试。
授人以渔,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经过观察和粗略的统计,刘俊发现波密县的高发病种主要有胃炎、胃溃疡、胆囊结石等。急诊及急救患者多为高原肺水肿、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
针对以上常见病及危重症,刘俊每次查房都有针对性地给当地医护人员详细讲解病因、症状、体征及治疗原则;对于疑难病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与当地医生互动学习;每遇到一例抢救患者,抢救结束后进行讨论和总结,并制定危重症患者抢救流程。
经过强化培训和反复的临床实践,内科医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内科门诊量达到3319人次,住院总人数248人次,急诊留观病人165人次,抢救危重患者81人次。
在此期间,刘俊所在的团队还在内科开展胸腔闭式引流术、深静脉穿刺术、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术、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术等五项新技术。西藏气胸患者再也不用转到林芝市人民医院治疗,在县医院就可治愈。
提及援藏的感受,刘俊说:“看着淳朴的藏民和被波密的美丽吸引而来的游客康复出院,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对生命存一份敬畏之心,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更有一份责任。”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栏目:医疗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