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构建三级医养结合试点网络
全省有4个国家级试点单位,设19个省级试点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获悉,我省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相关工作落实,积极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试点网络,由试点先行先试,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数据显示,我省有各类养老机构2725家,从业人员2.5万人,其中护理人员1.2万人,医生1178人、护士2025人,护理人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0.8万人,2011~2016年省护理学会共培养109名老年护理专科护士。
目前,全省有广州、深圳、东莞、江门4个国家级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单位,珠海市为国家级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单位。在17个地市各选取1个以上县(市、区),共设立19个省级试点,鼓励地级市开展市级试点。
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负责人表示,我省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服务能力,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医养结合工作模式。
政府主导: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并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纳入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同部署、同落实。
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明确医养结合工作的重点目标任务。省卫生计生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实施意见》的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召开全省医养结合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并开展医养结合监测及专项检查工作,督促各地加紧落实。
此外,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在投融资、财税、价格、规划布局、用地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合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初步构建了符合广东省省情的医养结合工作政策体系。
多腿走路:医养结合机构遍地开花
我省主要从扎实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积极构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稳定的合作关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等三个方面稳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
记者了解到,广东通过医疗机构新建、转建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新办医养结合机构等措施,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同时把医疗资源富余地区的部分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增加康复医疗和长期护理床位。全省医疗机构新建或转建养老机构266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康复医院37家、护理院16家,设有临终关怀床位的医疗机构175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服务机构398家。
据统计,广东有21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了老年病科,占全省总数的38.4%。全省90%的医疗机构建立了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医务室或护理院,在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提高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全省1246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占养老机构总数的71.9%。
此外,我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健康管理中心等医养结合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目前,全省共有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99家,占全省总数的19.15%。
着眼社区: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广东为全省常住人口65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全省21个地市均已全面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此外,我省发展老年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探索建立护理转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逐步解决医疗机构中老年人“压床”问题。目前,全省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均成立了“治未病”科,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点建设不断推进。全省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养老机构有21家、护理院和康复疗养院3家。
(潘成均 黄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