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应急预案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全省卫生应急工作形成“一盘棋”
▲图为能进行核辐射应急处置的“人体核化去污洗消车” 郑悦 摄
近年来,广东省卫生应急工作围绕“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即强化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为“主体”,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翼工作,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形成跨部门、跨地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合作机制,组建了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和国家移动核辐射卫生应急事件处置中心。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处置突发公共事件1260起,涉及病例近8万人。
以强化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为“主体”
近年来,我省加强建立健全全省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制定卫生应急预案900多部,覆盖了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范畴,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增强。
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或指定部门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加强与公安、农业等30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军民、警民之间联动以及粤、港、澳及广西、海南等泛珠三角地区的协作,形成跨部门、跨地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合作机制。
同时,我省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建设卫生应急队伍。目前,全省已注册的卫生应急队伍1046支,是全国唯一建设有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移动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中心的省份。其中,紧急医学救援队2017年通过了国际医疗队的认证。作为国家移动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中心落户地的省职业病防治院,自主研制了我国第一辆自动扩展的人体核化去污洗消车。
我省加强了现有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2015年,广东省代表国家远赴马来西亚参加东盟地区论坛救灾演习。2016年组织4大类12支卫生应急队伍共200余人参加2016粤桂联合卫生应急演练,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军委、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肯定。
此外,我省不断完善指挥决策体系,在全国较早建立省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加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应急处置互联互通,提高全省应急指挥与决策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水平,发挥平台在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中科技支撑作用,实现全省卫生应急“一盘棋”。
建立23种重点传染病专病监测系统
圆满完成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成功阻击了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性疫情……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我省近年来在监测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目前,我省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系统,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建立了H7N9、鼠疫等23种重点传染病专病监测系统。根据监测信息,省防控专家组定期组织卫生、检验检疫等专家开展专题评估、阶段性趋势评估和情报筛查评估。建立风险矩阵分析模型,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预测预警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对策。
面对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性疫情,全省卫生应急人精准出击、及时响应。通过应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以及防范埃博拉出血热,全省突发传染病应对能力不断提升。
面对寨卡病毒病,省防控专家组开展专题评估,并报告省委省政府,使得我省先于世界卫生组织做出防控工作部署。省卫生计生委联合检验检疫、外事、旅游等部门,细化了防控预案和方案,加强口岸检疫,开展疫情国家来粤人员健康管理,加强病例的筛查,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15例(占全国病例的58%),通过采取严格的病例隔离和高强度的灭蚊措施,使我省未发生本地传播的二代病例,成功阻断疫情输入。
面对H7N9,省卫生计生委研究提出扩大活禽销售限制区域,“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活禽经营市场“1110”规范化管理措施,“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等有效防控措施。在疫情易发阶段,果断提出临时性休市等措施。我省今年的H7N9疫情比全国提早2个月没有报告新发病例。
全省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形成
目前,全省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共建立259支紧急医学救援队,形成全省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卫生应急队伍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事件中,肩负起多起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在应对“天鸽”、“妮妲”、“海马”等强台风时,卫生应急队伍第一时间派出救护车和医护人员,参加防汛抗洪卫生应急工作,救治受伤人员。在处置深圳“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广州301公交车爆炸等多起事件的医学救援工作中,省、市专家联动,临床、防疫、心理多学科专家互动,共同参与医疗卫生救援,最大限度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