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辑令:密切留意这五大吃出来的病!
当前正值凶猛的“秋老虎”,不少致病菌“蠢蠢欲动”,想在气温高、湿度大的条件下伺机作案,通过污染食物导致我们病从口入,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所谓的食源性疾病,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疾病。按照致病因素,包括化学性的(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毒动植物的(霉变甘蔗、河鲀鱼)等。其污染的食品可导致从腹泻到肿瘤等200多种疾病,而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了受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引起的。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2~3亿人次发生食源性疾病,每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大概有600~800起,导致数百人死亡。基于这些常见致病菌的“罪证”,现对它们发出“通缉令”!请大家认准这几个危险分子:
1号通缉犯:沙门菌
作案手法:沙门菌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物,例如通过动物粪便直接污染食物或者通过刀、砧板、购物篮、厨师的手等交叉污染食品。它作案很有广泛性,是我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头号致病菌。
隐藏窝点:常污染肉、蛋、奶及水果、蔬菜,甚至花生酱、罐头等包装食品。
如何辨认:人感染后,过12~36小时左右会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被它袭击的下场:轻者折腾个4~6天后自愈,但少数小孩、孕妇、老人等会病情比较严重。
2号通缉犯:副溶血性弧菌
作案手法:藏于海水、沿海环境、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生存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一个月以上。它主要通过未煮熟的污染海产品侵袭人类。
隐藏窝点:海洋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以及咸菜,熟肉类等,近几年也发现通过厨具等交叉污染食品。
如何辨认: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呈水样便。
被它袭击的下场:病程常为2~3 天,一般恢复较快。
3号通缉犯:大肠埃希菌
作案手法:通过被粪便污染的土壤和水等来污染食品,或者经过带菌者的手、被污染的器具等来污染食品。
隐藏窝点: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如病死的牲畜肉、酱肉或卤肉、熟内脏等)。
如何辨认:上吐下泻、发烧、上腹痛。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型别的,还会出现血便。
被它袭击的下场:严重者可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特别是老人、儿童多见。
4号通缉犯:金黄色葡萄球菌
作案手法:主要通过被金葡菌感染的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手来污染食物。它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并产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隐藏窝点:蛋白质或淀粉含量丰富的食品,譬如剩饭、糕点、凉糕、冰激凌、奶和奶制品等。
如何辨认:出现恶心、剧烈呕吐(多呈喷射状)、上腹疼痛、腹泻等。
被它袭击的下场:一般1~2天就会痊愈。仅有极少数的老、弱、幼儿患者会因并发症死亡。
5号通缉犯:单增李斯特菌
作案手法:天生不怕冻,在冷藏条件下可生长繁殖。通过粪便或污染饲料来污染奶制品,或通过带菌者的手污染食品。
隐藏窝点: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
如何辨认:发热、肌肉疼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偶有腹泻或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感染者可患脑膜炎。
被它袭击的下场:怀孕期间感染可能导致流产、死产、早产或新生儿严重感染等后果,新生儿感染后甚至留下后遗症。
舌尖上的“安全法则”
看完这些“通缉令”,大家是不是都觉得这些“作案分子”太残忍、太可恨?只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舌尖上的安全就也可以保证:
1.保持清洁
准备食品期间要经常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2.生熟分开
生的肉、禽和海产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刀具和切肉板等用具;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3.烧熟煮透
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汤类等食物要煮开以确保中心温度大于70℃;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应及时冷藏至4℃以下或保持60℃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别在室温下化冻。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使用安全的水,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再吃。不吃超过保存期的食物。
小贴士:
如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要尽快到医疗机构就医,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和妥善保存剩余食品和原料以备调查,医疗机构会将可疑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另外,怀疑在外就餐或集体供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还可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进行投诉。
(通讯员 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