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助力 粤疆专家联手“救心”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援疆专家肖飞博士和新疆喀地一院心外科主任阿地力团队联手为多名患儿成功进行一系列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患儿们还得到社会各界慈善力量的大力资助。
■ 精湛医术攻克道道手术难关
阿依祖合热·艾力艾斯卡尔是一名活泼可爱的3岁女孩,却患有粗大动脉导管结扎先心病。她幼小的心脏里有一根粗达10mm、未能及时闭合的动脉导管。大量异常血流一刻不停地涌进她的肺血管,导致她肺动脉压升高,反复肺炎、发烧,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童明显滞后。
肖飞告诉记者,当时医生们甚至不用听诊器都能清晰地听到她连续不断的、宛如机器轰鸣般的心脏杂音,必须及时结扎动脉导管。
确定手术方案后,患儿被送进手术间。
第一个考验立即摆在了专家面前——婴幼儿麻醉。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直径只有成人的五分之一。
麻醉科援疆专家陈力和周明共同努力,精准完成动静脉穿刺置管和全身麻醉。肖飞、阿地力和安尼瓦尔组成的外科团队在患儿左胸做了一个仅有3cm的切口,显露出粗大的动脉导管。
第二个考验来临:在狭小的手术区域里,密集分布着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动脉导管、左肺动脉、喉返神经、膈神经等重要结构。尤其是该患儿的动脉导管几乎和主动脉一样粗。管壁薄,压力高。一旦破裂大出血,后果将不堪设想。一旦损伤喉返神经、膈神经,将导致患儿终身残疾。
医生小心地切开纵膈胸膜,将头发丝般大小的喉返神经轻轻推到前方,再将动脉导管与周围的组织一块一块地仔细分离开。
“我没有采取直接分离动脉导管后壁这一极具危险性的操作,而是选择在导管上下两端的主动脉一侧进行分离。”肖飞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
紧接着是第三个考验:控制性降低血压、结扎动脉导管。
为了避免结扎过程中灾难性大出血,患儿的血压被降低到55mmHg,阻断导管血流、开始打结……动脉导管被成功结扎,患儿的血压迅速恢复正常。“将来她会像一个正常孩子那样生活。”手术后,肖飞如释重负。
14岁的女孩热依拉·库尔班江儿时就发现有心脏杂音,由于家境困难拖到现在才来就医。
肖飞介绍说,超声检查提示热依拉·库尔班江患有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达到2cm,而且缺损为干下型,已经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必须尽快行室间隔缺损修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麻醉、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切开肺动脉……一系列动作之后,眼前的场景让医生们惊呆了:脱垂的主动脉瓣甚至能够通过巨大的室缺凸进右心室。
“幸好患儿的主动脉瓣尚未发生明显返流。必须完整修补室缺,同时还不能损伤近在咫尺的主动脉瓣。”肖飞说,手术团队选择了一块直径2.5cm的患儿自体心包片,沿着室缺边缘小心地缝上去。
术后复查的超声结果让患儿家庭和手术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非常欣慰:室缺修补完整,主动脉瓣没有返流。
■ 慈善项目救助10余名先心病患儿免费手术
“先心病的孩子是不幸的,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很多患儿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家长知识匮乏而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据阿地力介绍,像第一个孩子这样的病例,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架立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桥梁,对胎儿正常血液循环不可或缺。如果出生后它不能自行闭合,血液将从高压的主动脉端向低压的肺动脉端大量分流,导管直径越粗分流量越大。随着患儿年龄增大,动脉导管管径增粗,血管壁越薄,手术风险就越大。而第二个孩子这样的病例,干下型室缺容易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甚至返流,应该尽早手术矫治。否则,这个年龄段的患儿一旦被迫接受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他们将终身接受药物抗凝治疗,生活质量会严重降低。
阿地力说:“这些孩子又是幸运的。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且关注到了我国庞大的先心病患儿群体。”我国现存先心病患儿约200万,每年还有约15万新发病例。这对社会、对患儿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今年7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和各级慈善组织的积极协调和努力争取下,已经有“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天使之旅——一带一路救助计划”、“慈缘慈善基金”两个慈善项目落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针对先心病贫困儿童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截至目前,已经有10多名先心病患儿接受了免费手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
栏目:医疗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