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啃硬骨头 小财政撬起大医改
——英德医改记
前些日子,40岁左右的英德市波罗镇阮先生因昏迷、呕吐被送到该镇卫生院就诊,诊断有脑出血可能,后紧急送往英德市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后好转。阮先生的亲戚在路上遇到波罗卫生院院长罗自学,感激地说:“好彩,您发现得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罗自学原为大湾医院副院长,大湾医院托管波罗卫生院后,他于2011年被调到山坳里的波罗卫生院任院长。据当地村民说,托管前的波罗卫生院连洗胃都没人会操作,现在高血压、腰腿痛等很多常见病都能在这里诊治。
近年来,英德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医改新路。当地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像波罗卫生院一样,业务能力实现从以前“缺乏群众信任”到如今“获得群众认可”的转变。
▲英德市浛洸医院(浛洸镇中心卫生院)外景
加大投入,财政全额返还收入用于医院发展
“2009年改革前,资源配置失衡,政府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公益性弱化。”英德市卫生计生局局长蓝冬松对改革前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市直医院,60%~70%左右的卫生资源集中在英德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基层卫生院只占30%~40%,城乡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多年来,英德市卫生事业投入整体水平偏低。改革前,来自政府的投入仅占卫生总费用的5.5%左右。医疗卫生事业要维持,只能靠自收自支,医院收支不平衡,仅能维持正常运行和人员基本工资,没有多余资金用于医院发展,这种情况下公益性必然弱化。
地处粤北山区的县级市英德财力有限,如何协调政府加大对卫生的投入,是改革的关键。英德医改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发力。
“记得很清楚,2011年4月29日,我向市领导解释绩效工资方案。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市领导一致表示支持。”蓝冬松回忆道,卫生部门协调财政部门、人社部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改革任务,反复强调加大基层卫生院投入、提高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基层卫生院才有发展,医务人员才有动力做事,才能留住人才。
相关部门达成统一意见后,将改革需求上报市政府,市政府非常重视,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将基层卫生院纳入一类事业单位,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并全额返还给基层卫生院用于医院的发展和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发放。卫生、人社、财政联合发文,制定基层卫生院绩效工资方案,其中60%用于基础性绩效工资,40%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
英德市出台《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基层医疗机构离退休人员工资补助从2011年1月1日起由财政全额补助。同时,该市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经费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落实到位,2016年共补助财政资金1111万元。基层卫生院实施“一般诊疗费”,并纳入基本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支付范围。2016年度预算安排1300万元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留住人才,边远山区卫生院每人每月补贴最高1700元
群山环绕的波罗镇,坐落于英德西北部,距离英德市中心70多公里。波罗卫生院是一幢黄色瓷砖外墙的二层小楼,仿佛镶嵌在入镇下坡处的一颗明珠,静候着前来就诊的街坊。
回忆起2007年的波罗卫生院,托管该卫生院的大湾医院(大湾镇卫生院)院长张建培有些不堪回首。那时,他刚接手波罗卫生院,到药房问当天的收入。药师伸出一个巴掌,张建培说:“5000块?还可以。”药师摇摇头。“500?”“50?”药师无奈地说:“院长,今天就卖了5包退热散,一毛钱一包,一天收入就是5毛钱。”这样的收入,别说难以留住普通医务人员,2005年新招聘来的院长,上任第一天就打报告要辞职。
2016年,波罗卫生院业务收入上升到200多万,医务人员人均年收入由2010年前的2万涨到约10万。张建培说,波罗卫生院的改变得益于英德强基层的医改举措。
近年来,英德市政府出台一系列保障政策,使卫生院各项业务明显增加,所有职工的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卫生院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得到不断增强。
据《英德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实施办法》,按照镇街卫生院与市区的距离远近、交通路况差别、卫生院医疗环境和经营状况等因素将卫生院划分为三类,每类卫生院又按职称划分为四个档次,岗位津贴根据分类分档的原则,按照人均500元/月的标准发放,其中一类卫生院每人每月补贴300元~500元,二类卫生院每人每月补贴350元~1000元,三类卫生院每人每月补贴400元~1700元。
拉大三类和二类、一类卫生院补贴差距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边远山区“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问题。该市2015年三类边远山区卫生院没有人员提出调动,2015年公开招聘人数比2014年增加4人,增幅达30.8%,其中一名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培训2年的紧缺适用人才自愿选择到大洞镇卫生院任职。
“不能因改革降低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蓝冬松说,医院业务收支结余,按纯服务收入提取不超过50%的额度用于增加基层卫生院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剩余部分用于基层卫生院事业发展。绩效工资发放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等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013~2016年,该市财政共预算安排14057万元,其中2015年安排4143万元,2016年安排5113万元,用于保证基层卫生院绩效工资发放。2015年和2016年,该市基层卫生院人均月工资达到6400元和7360元。
改善就医环境,四年内完成25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
为村民做艾灸、照神灯,光明村卫生站的执业助理医师谭宜坤成了该村的“香饽饽”。擅长中医理疗的谭宜坤,在石灰铺镇光明村卫生站工作了五、六年。“刚来时,村卫生站是10来平米的瓦房,医疗设施比较差。2015年,英德市推进标准化建设,有了这间80平米的房子,石灰铺镇卫生院给卫生站配置电脑、神灯等设备。现在不仅本村,周边很多居民都来这里看诊。”谭宜坤得意地跟记者介绍卫生站的“华丽变身”。
谭宜坤口中的“标准化建设”指的是,英德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因地制宜,新改建为主”的思路,要求每个村卫生站达到业务用房面积约80平方米,配备诊疗室、药房、治疗室、防保室等功能分区的标准。
英德市卫生计生局副局长李汉池说,按照标准化要求,新建一个村卫生站征地费用和建设经费需要15~20万元,每个村卫生站建设差额资金5~10万元,这对于不少行政村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除了争取上级财政和本级财政的支持,英德市卫生计生局还采取镇、村、卫生院共同筹资的办法,镇村两级负责村卫生站征地费用或无偿提供村卫生站建设用地以及村卫生站室内装修和规范化设置等,卫生院负责村卫生站标识牌制作等。从2013年开始,该市累计投入2560万元。在2013年完成64间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投入640万规划建设标准化村卫生站64间,到2016年全面完成全市25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
在强基层的同时,英德加快市、镇、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按照“三级甲等”标准加快英德市人民医院升级,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五个一”医疗设备配置,先后投入1.81亿元完成大湾、西牛、大洞、望埠、浛洸等镇卫生院新改建工程。
“我们的愿景是把病人留在当地,实现本市住院率达到90%以上,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方向。”蓝冬松说,截至目前英德市已投入2889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共覆盖全市25家镇街卫生院和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慢病医院及门诊部共30余家医疗单位,实现“一个卫生专网、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八个业务应用系统”的格局。下一步,英德将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他们看病就医不再舍近求远。
▲浛洸医院医生为患者诊病
栏目:医改亮点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