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诊断如履薄冰 超声女神踏冰前行
——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波科主任医师谢红宁
▲谢红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供图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也加入了生育大军。由于高龄怀孕可能导致的出生缺陷,以及早期政策期间高剖宫产率带来的剖宫产后病理妊娠的高风险,使得产前超声诊断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波科主任医师谢红宁说:“产前诊断如履薄冰,但是,我们必须踏冰前行。”
业内奇迹:超声物理诊断零误诊
在超声检查室,谢红宁刚刚完成对一位四十多岁面露焦急神色的孕妇的超声检查。谢红宁告诉她:“宝宝这种情况是正常结构的变异,对出生后健康影响不大,注意复查就好了。”孕妇喜出望外,难以置信:“去了很多家医院,都说情况很糟,要引产。有人介绍我到您这来,孩子是真的能保住吗?”知道宝宝可以保住,她话语间有些哽咽。
类似的情节,这里经常上演。谢红宁的同事回忆道,去年有个病人婚后一直怀不上孩子,好不容易四十岁成为准妈妈,却检查出胎儿小脑蚓部缺失,在当地医院准备引产。孕妇找到谢红宁,通过会诊后被判断是正常的结构变异,孕妇接受谢红宁的诊断意见,坚持将宝宝生下来,结果事实证明宝宝是健康的。为此,她还专门建了个群,与其他孕妇交流经验,科普相关知识。
现在妇产超声室还时常会有家长带着几岁的孩子来感谢谢红宁,或者是一些曾经怀过严重畸形的胎儿被谢红宁诊断出来,引产后又再次妊娠的孕妇,来请谢红宁检查把关。妇产超声室墙上悬挂的多面锦旗也诉说着她们工作的价值。
“细节决定成败”,是谢红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超声诊断的每一个切面、每一个数据,她都严谨地审核,绝不放过一个可疑图像。“每一份超声报告,都是超声医生的一张脸。一秒钟的诊断,需要三亿秒的沉淀。”谢红宁说。对每一个异常病例,她都要求同事和学生详细追踪,结合病理结果总结经验。
正是因为谢红宁近三十年如一日吹毛求疵般追求细节的坚持,无论是妇科、产科还是胎儿畸形产前诊断,都达到了超声的物理诊断零误诊,超声提示几近病理诊断的极高水平。
医者仁心:给予患者最全面信息最大帮助
狭窄的妇产超声室划分出一个“医患交流区”。在完成超声检查得出诊断意见后,谢红宁会带领研究生在此区域坐下来与患者及其家人详细地交流。针对每一个孕妇及其胎儿的异常情况,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多年超声产前诊断数据、了解异常病例追踪随访的资料等,将宝宝发育的现状、出生后可能的预后和转归详细向孕妇及家属交代,让其充分了解情况,并自主作出选择。在患者难以判断的时候,她会贴心地结合病人家庭的经济状况,帮助判断患病孩子出生后的生活质量和给家庭带来的负担程度,尽可能地给予最大咨询帮助。
“有些家庭确实很困难,如果一个先天缺陷的孩子出生后需要接受很多大手术,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有时候即使手术存活了,生活也无法自理、无法自立于社会,那么带给这些家庭的将是灾难性的打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所以必须让家人充分知情。有时候甚至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来进行抉择。”谢红宁说,“决定胎儿去留不是医生的职责,但是我们有义务帮助她们了解最全面的信息,以免她们仅仅通过大众网络获得亦真亦假的医学知识,从而作出错误的决定。”
对于复杂先天异常的产前超声检查和诊断是非常消耗体力、脑力和眼力的,谢红宁在出诊的工作单元里,常常超负荷接诊。由于在行业领域名声在外,很多病人跨省来请谢红宁做产前超声检查。对于外省来的病人,或者孕周已大,需要尽快获得诊断的孕妇,她会考虑到患者远途的不方便,尽可能加号给孕妇做检查。得益于她又快又准的娴熟诊断技术,使得她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能解决更多患者的需求。
传承与超越: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涉足妇产超声领域之前,谢红宁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10年。作为一线的妇产科临床医生,她深知妇产超声对临床的重要性。后来导师孔秋英教授牵头成立超声科的妇产超声专业,谢红宁便义无反顾地扛起了这副担子,甘做幕后英雄,而且一做就是20年。
凭着丰富的妇产科临床经验,谢红宁在这个全新的行业一点点摸索,渐渐地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现如今,谢红宁被妇产科临床医生誉为妇产科医生的“眼睛”,同时也获得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的“优秀超声医师”和广东优生优育协会的“优秀专家”称号。
谢红宁的同事说,临床医生为病人做治疗,为患者直接解除病痛,容易被认可获得赞誉;而超声诊断,尤其是产前超声诊断,做的是幕后工作,产前诊断风险大,成才周期长,获得的荣誉也不成正比。谢红宁并不在乎是否有人感谢她的付出,只是担心妇产超声科的传承问题。目前,全国的妇产超声领域人才短缺,水平参差不齐。
谢红宁带领学生和同事做科研、写论文从来都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科里的论文立题,大部分来自谢红宁工作中遇到的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而论文的取材,也大部分来源于谢红宁日常工作中病例资料的积累。她的团队近年已获得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资助,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首创许多临床实用的产前诊断数据和指标,解决了一些疑难病例的超声诊断难题。
“做人,做事,做学问。”谢红宁总是这样教导她的学生。她将“做人”放在最前,就是要求学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然后才能做好事,做成事,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学问、做科研。“没有善良、正直的心,做不出好事情,更没有资格做学问。”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栏目:广东医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