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国际诊疗标准 占领肿瘤防治高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成今年我省卫生计生系统“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唯一获得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外景
在广州,有这样一家“牛院”,这里的32项科学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成为指引全球肿瘤诊疗的标准与指南。“五一”劳动节前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荣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为今年我省卫生计生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她,50余年孜孜不倦探索新技术,勇攀肿瘤防治技术制高点,部分癌肿的诊疗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她,在国内率先开展肿瘤单病种多学科诊疗,名医名家位居多个国家级行业协会主委,牵头制定多项国家级诊疗规范;她,承载着华南百姓的健康梦想,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降低医疗负担,服务量居国内肿瘤医院前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防治的排头兵,在华南地区及港澳台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是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基地之一,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技术领先,引领全国肿瘤规范化治疗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1964年建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是我国临床放射学奠基人,首任所长是我国病理学奠基人梁伯强教授。”介绍起中大肿瘤防治中心,该中心党委副书记彭望清的自信之情溢于言表,“在中国肿瘤专科医院里,我院的科技竞争力常常排第一,偶尔排第二,从来没排过第三。”
建院以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致力于防治鼻咽癌研究,项目4次荣获国家科技奖,研究成果多次在《自然》《柳叶刀》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曾改写国际通用治疗标准。马骏教授团队为鼻咽癌放射治疗绘制“危险地形图”,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提出鼻咽癌放疗的正常器官保护图谱,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中心将鼻咽癌研究的成功经验作为范式,向其他高发癌肿发起攻势。神经系统肿瘤、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与科研居国内先进行列。
据放疗科主任夏云飞介绍,中心拥有软硬件条件亚洲一流的放射治疗中心,能够开展多个专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1998年率先在全国推行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组织制订各大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为广大肿瘤病患提供个体化、最优质的诊疗服务。
今年1月,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协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完成的“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负责人徐瑞华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组建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及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集结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通过完善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显著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从13个月延长到27个月;明显提高中期患者生存率,从65%提高到77%;降低了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17.2%。
这已经是该中心获得的第四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1项、南粤创新团队奖1项。科技影响力稳居“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肿瘤学)前两位,在中国医院“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位列第一。
细处见情,将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
5月5日,在中大肿瘤防治中心为患者举办的音乐会上,11岁的俊俊忍不住摘下口罩,应邀上台合唱,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长期的放疗、化疗给肿瘤病友带来痛苦,住院生活更是让许多儿童肿瘤患者失去嬉戏的机会。这场题为‘音乐也是力量’的特殊音乐会是我们中心的志愿服务活动之一。很多医护人员脱下白大褂,为患者倾情演绎。”门诊部副主任庄爱华说,该中心搭建院内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引进高校学生志愿者、艺术人士以及专业社工等为患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而且增强了很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决心。
“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医院不断从细处改善服务,在各项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彭望清说,随着恶性肿瘤患者的增加,中心改造就诊区域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提高服务能力。中心对外科大手术室、门诊小手术室以及内镜手术室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整合各类手术资源,在国内率先开展日间病房诊疗模式,日间手术开展率达10%以上,手术周转时间及患者术前等候时间得到有效缩短。该中心目前开放病床1488张,2016年门诊量近83万人次,出院人数达9.4万余人次,医疗业务量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
作为肿瘤专科医院,该中心长期存在外地患者多、复诊次数多以及排队候检耗时长等问题。为此,该中心开发全流程闭环式管理的“中肿掌上就医App”,不仅可以挂号,还可以预约检查,获得患者的好评。
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该中心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通过整合各大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就诊、检查、治疗、随诊等多项医疗服务的预约管理和流程优化。取消输液患者带药,提高药品使用安全;整合影像检查系统,实现各类检查全面预约、检查报告与胶片自助打印。全面推行电子病历系统,在此基础上中心正积极筹建远程医疗系统、数据集成平台以及医院资源规划平台等,此举将有助于促进中心与国内外其他医院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加强与基层医院的沟通联系,使当地肿瘤患者充分享受到远程医疗的便利。
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说:“对病人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治疗方案。中心的医生通过诊断先给患者一个治疗方案,若患者只需要接受常规手术,可转诊到当地医院进行;疑难和复杂的手术则留在中心进行。患者手术后,再到中心进行化疗方案的制定,定期评估。这样病人既可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也能减少来回的奔波和费用。”
辐射带动,打造肿瘤防治示范品牌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目前已建成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及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为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防基地。以优秀的文化引才、聚才,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金字塔人才梯队,博士生导师10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组部千人计划高端人才10名、长江学者6名。
中心通过大力培养青年人才,鼓励培训,打造名科、名医、名家“三名”工程升级版等系列举措,建设人才高地。作为国内培养高层次肿瘤学人才的摇篮之一,中心主编的《肿瘤学》和《临床肿瘤学》两本教材被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全国培养3000多名肿瘤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部分人才已成长为全国各地学术带头人及骨干。
在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方面,中心建立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伙伴网络,与全美肿瘤专科排名第一的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结为姊妹医院,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英国华威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医师学院等世界先进的癌症防治及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共同开展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经该中心推荐,合作单位获得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心主办的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癌症》杂志)被SCI收录,影响因子位居国内肿瘤学期刊第一位,连续5年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徐瑞华介绍说,中心实施了对邻近省份16家医院的帮扶,通过推行双向转诊及实实在在的技术帮扶,大大提升地方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三最一流’是我们中心的愿景,也就是希望建成国内服务规模最大、专科布局最全、诊疗水平最高、综合实力达国际一流的肿瘤防治中心。”彭望清说,近期正在推进中心中新知识城院区建设,医院在此设置500张床位,期待以一流的设备、精湛的技术、优雅的环境、科学的流程为国内外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文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