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对待糖尿病 勿被谣言迷惑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截止至2016年,全球共有4.15亿人患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者就占了1.5亿。据估算,预计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会达到6.42亿。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糖尿病已经不再是陌生的疾病,可是微博、朋友圈里的糖尿病科普知识鱼目混珠,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谣言呢?以下将门诊遇到的最普遍的四大糖尿病误区列出来供糖友们鉴别。
谣言一: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在生活里,大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误区,吃糖多、吃甜食多才有可能得糖尿病,但实际这是人们对“糖”的误解。
我们日常生活里吃的肉、蛋白质、水果等等,看似不是“糖”,但在我们人体正常代谢转化后也会形成糖类物质,升高我们的血糖。
另外,对于热爱喝酒的朋友,大量饮酒后由于损伤肝脏等原因,导致体内“糖分”难以代谢,也会转化成过多的糖和脂肪而形成糖尿病。
此外,体重过于肥胖,尤其内脏脂肪增多后,会给我们的胰腺带来巨大的负担,造成胰岛素降血糖功能和效果不佳,引发糖尿病。
谣言二:吃粗粮升血糖慢
的确在同等分量、同样烹饪方法下,粗粮比精米面(比如大米、白面等)对于升血糖的作用会小一些。但并不代表任何情况下都是这样。
如同样一碗小米粥和一碗白米饭,可能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小米粥升糖作用比白米饭更高。因为小米粥经过炖煮的烹饪方式,相对白米饭而言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转化为血糖然后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关键是看平时的饮食烹饪方式以及食物种类搭配。
糖友们最好选择清淡的烹调方法,如蒸、煮、焯等,少用或者不用炒、炸、煎、焖等方法。饮食要少油少盐,能用植物油就尽量不用动物油煮,能不喝“老火汤”就尽量改喝青菜汤。
糖友们也可以在平时吃的白米饭里换成加入1/3分量的粗粮(如小米、燕麦、大豆等),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人体对糖分的吸收。
谣言三: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特别是同卵双胞胎里,一方患1型糖尿病,另一方未来发病的几率可高达50%。并且,糖尿病的遗传倾向在2型糖尿病患者里更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得了糖尿病就一定会遗传。绝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发生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父传子、母传子的关系。
糖尿病是否发病还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家族里有亲人已经得糖尿病的朋友,如果早期就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那么得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大大减少。
谣言四:胖子才得糖尿病
肥胖确实是导致糖尿病出现的常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现实生活里中,遗传、营养不良、脂肪含量高、腹型肥胖等都可能导致糖尿病。
体内脂肪含量高、腹型肥胖(我国成年人男性腰围>93cm,女性>80cm)的朋友,由于身体内过多脂肪会给胰腺功能运作带来很大负担,不能发挥正常的代谢作用,即不能及时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也会造成糖尿病的发生。
家族里有亲人得过糖尿病的人,即使身体并不胖,但仍有可能因为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素释放不足等原因而患上糖尿病。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消瘦,尤其氨基酸获取不足的人,由于影响胰岛细胞正常工作导致功能衰竭,同样会诱发糖尿病。
希望大家在分辨了以上关于糖尿病传言后,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糖尿病,从而帮助糖友们更确切地认识糖尿病、管理糖尿病。当然“防”胜于治,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营养搭配,健康的运动锻炼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