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同努力 消除结核危害
——广东省“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宣传活动掠影
【编者按】
今年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主题是“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3月25日,广东省“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广州大学城举办。据悉,3月24日前后,全省各地纷纷围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结核病防治宣传活动。
本次主题宣传活动由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广州市卫生计生委、大学城管委会等单位指导,省结核病控制中心、省健康教育中心、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省防痨协会、广州市胸科医院(结核病防治所)、番禺区卫生计生局等单位联合主办。
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防痨协会秘书长成诗明现场作结核病防治知识科普宣讲。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宣传员/红丝带宣传大使、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参加活动,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我眼中的结核病与耐药结核病”。现场还举行了广东省结核病防治精准技术帮扶启动仪式、专家义诊、《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手册赠书活动,以及全省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颁奖仪式等。
▲广东省结核病防治精准技术帮扶启动仪式现场
全省疫情:
去年肺结核7.8万例 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2016年全省肺结核报告发病数7.8万例,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涂阳报告发病率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1%和7.8%,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以县为单位的覆盖率保持在100%,新涂阳肺结核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
我省结核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当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仍需完善,基层结核病防治能力有待加强、公众防控意识普遍不强;耐多药结核病、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流动人口增多等,加大了结核病防控工作难度。同时,近几年全省每年报告近2000例师生结核病病例,学校结核病防治形势不容忽视,做好学生群体的结核病防控,在学生中开展结核病的防治宣传,对于普及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高层倡导:
结核病是重大疾病防控重点
省卫生计生委主任 段宇飞
结核病是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国家公共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对结核病等传统流行重大疾病,要坚持因病施策、各个击破,巩固当前防控成果,不断降低疫情流行水平。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健康广东、打造卫生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结核病防控作为重大疾病防控的一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全省各级结核病防控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为遏制结核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我省结核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省结核病每年报告发病数近8万例,总数位居全国第一;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基层防治能力还比较弱、公众防控意识普遍不强;耐多药结核病、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流动人口增多等,加大了结核病防控工作难度。同时,近几年,全省每年报告近2000例师生结核病病例,学校结核病防治形势很严峻。
今年3月24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的重点是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校结核病防治,加强结核病的健康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广大师生的防控知识水平意识;注重日常管理和疫情及时处置,切实保护师生身体健康。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打造卫生强省为统领,积极应对结核病疫情挑战,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群策群力、群防群控,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更大的努力。
名嘴发声:
结核病可防可治可控不可怕
红丝带宣传大使、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白岩松
受健康激励计划宣传员这个身份职责的驱使,我很高兴今天在这跟大家交流结核病防治的问题。首先,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我非常认同钟南山先生说的,结核病可防可治可控不可怕。但我想说下一句,如果个体和社会防控得不好,结核病还是很可怕的。
提到肺结核,大家想到的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还有鲁迅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觉得它曾经很可怕,而现在已经是过去时了。真正的可怕首先在于我们所有的人都认为肺结核是过去时了,是只要吃点药就可以把它拿下的疾病。
不!我要给各位讲一个我触动非常深的真实故事。我的一个非常近的亲戚,是一个女孩,但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女孩,其实她跟我同岁。20多年前,在她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得了肺结核,我刚听到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吃点药就好了,又可以活蹦乱跳地回到我们身边。没想到,隔了不久,她已经转院,到了北京通县结核病防治的专业医院。我觉得情况不太对,去看她,壁垒森严的样子让我怀疑,她得的肺结核还是我概念里吃点药就好了的肺结核吗?没隔几个月,这个与我同龄的女孩去世了。就因为肺结核,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之前,没有恋爱,一个人。
从那一天开始,我知道了耐多药肺结核这个概念。原来肺结核在跟人类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之后,病菌在悄悄学习。如果治疗时断时续,你可能变得耐多药。我们很多药对肺结核就没用了。肺结核重新成长为新的、致命的、对人类产生巨大威胁的疾病。这也是今天我们要聚集在这里的重要原因。
各位,肺结核再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曾经可怕的疾病。它曾经可怕,后来我们发明了药物治疗它,但它在悄悄学习,我们越来越松懈,它成长为“带着翅膀的癌症”(耐多药肺结核)。为什么耐多药肺结核叫“带着翅膀的癌症”?癌症不传染,但耐多药的肺结核传染,而且传染途径非常便捷,咳嗽、打喷嚏,甚至在卡拉OK里唱歌,在空气中也同样可以传播。各位,肺结核不再是我们以为被我们踩在脚底的肺结核,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聚集在这里的重要原因。
根据我国201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算,我国有活动性肺结核约500万例,每年新增90到100万例,每年新增病例在下降。但耐多药肺结核有多少呢?以广东为例,根据广东省结核病耐药性监测数据估算,每年新发耐多药肺结核大概2000例,乍一看比例不大,但当它变成耐多药肺结核的时候,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来说,治疗、防控和产生的危害都是做乘法的。因此,这才是我们要严肃对待它的原因。
所以,我想说三点。第一点,想要真正防控已经变化的肺结核,我们需要转变意识,所有人应该由肺结核是过去时的疾病的意识,改变为它在学习,它已经成长为新的威胁我们健康的疾病的意识。我们也需要成长,最需要成长的是我们的意识。
第二点,我们应该改变很多习惯。当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绢捂一下嘴。我是常年带着手绢的,在我的兜里就有。当自己出现连续两周的咳嗽,带痰,痰中带血,就要去专门的结核门诊看病。请注意,不管是诊疗还是在基础药物方面,我们相当大层面还是免费的。
第三,非常重要的是治疗。当你得了一般性的肺结核后,坚持6到8月的治疗基本可以痊愈,但千万不要吃点药,觉得状态不错了,就不按照医生说的,就停药了,断断续续地就可能把自己变成耐多药肺结核,这时就比较麻烦,所以治疗时,该休学坚决休学,早进行治疗,对自己好,对别人也好。
▲白岩松与现场大学生就结核病知识进行互动问答
请相信现在的医学,请相信钟南山先生说的话,如果你认真对待它,一定是可治可控不可怕的。让我们一起在意识、习惯、治疗层面重新看待肺结核。我们对它越重视,它对我们的伤害就越轻。我们对它越轻视,它对我们的伤害就越重。
专家意见:
咳嗽咳痰两周以上应怀疑肺结核
中国防痨协会秘书长 成诗明
今年“3.24”是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是“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这几天,全国各地都在学校等地开展宣传活动。我们的宣传活动走进校园,来到广场,来到所有同学当中,掀起全国学校结核病防治宣传的高潮。
我们对结核病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在电视剧、电影中能看到,一个患者消瘦、咳嗽、咳血,最后死亡时,发现就是肺结核。但是又很陌生,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结核病,因而他们延误诊断,延误治疗,导致死亡。全国肺结核的发病人数每年仍达90万之多。很多病人由于没有及时地诊断,没有规律地治疗,最终也导致了不良的结果。
那么结核病是个什么样的疾病呢?在1882年就发现,结核病的致病菌是结核分支杆菌。经过几十年人类与结核病的抗争,这个传染病的感染率、发病率都在下降。但是,它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传染病之一。我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发病的高负担国家之一。我国人口众多,发病人数、感染人数都排在全球的前几位。
我国在贫困人群、在农村、在西部、在流动人口中都有很多的人感染、发病。尽管这些年,学校师生的结核病发病都在不断地下降,但是这些年学校的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每次发生一个学校的聚集疫情,都导致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结核病感染、发病,给学校人群的身体健康、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带来很大不良影响。
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控制肺结核要注重三个环节:第一,传染源;第二,传播途径;第三,易感者。
什么是传染源?就是一个肺结核患者,他咳嗽、咳痰,痰里面带了细菌。这个时候,他是传染源。在人群中间,在学校,我们只要发现这个患者有咳嗽咳痰超过两周以上,就要想到,他是不是肺结核的可疑症状者。这个时候一定要让他到当地的结核病定点医院去看病。这是传染源的早期发现。
还有传播途径。当一个有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就要劝他,特别是一些传染性患者,在医院里,他跟人群接触的时候,要戴口罩,做防护。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者知道这个肺结核患者的时候,也要采取较好的防护措施,要戴口罩。
还有易感者,就是我们健康人。易感者如果密切接触了这些肺结核的病人,就要知道,自己属于高危人群,也要做好防护,增强抵抗力。
因而,在结核病控制方面,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这三方面都要主动做好防控。
这些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整个结核病的疫情、学校的疫情,都得到非常好的控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做。因此,今天召开这个大会,全国的很多地方都在学校开展这类宣传活动,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关心学校,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呼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积极应对结核病的挑战,保护人类的健康,保护每个学生的健康。
结核病小故事:
未按规定服药 农家女命丧结核病
【案例】
一位农家姑娘小付快要结婚了,忙着到市里办嫁妆。她来回奔波顾不上歇息,几天下来觉得有点感冒症状——发热、咳嗽,有时痰中还带点血丝。发现得了肺结核后,她才赶紧到县慢性病防治院诊治。医生免费给她用了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4药联合。开始她很听医生的话,坚持每天按时服药,治疗1个多月后,病情很快好转,症状减轻到和正常人一样。新娘子以为自己的病好了,医生的电话也不接,就自己停止服药。
将近两年后的一天,她的病情突然发作,大口大口地吐血。她再来县慢病院时,结核菌已把她的肺“吃”了个像乒乓球一样大的洞。医生再给她用药,可是没有效果。因为初治时没有坚持按要求服完6个月的抗结核药,病没彻底治好,体内的结核菌已产生耐药性,无药可治。不久,不满30岁的她就撒手人世。
【小贴士】
耐药性结核病是结核病人体内的结核杆菌对一种或几种抗结核药产生了耐药性,患者再用原来的药物治疗没有效果。对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基本的抗结核药物同时耐药,被称为耐多药结核病。目前产生耐药结核的重要原因是结核病人自己不能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规律、全程地服药。一些病人服药一两个月后自己感觉症状减轻,或者说产生比较难以忍受的药物反应,而自行停止服药,有的甚至仅仅是因为工作、家务繁忙而中断服药或间断服药,结果产生耐药性结核病。
因此,请大家要记住结核病的治疗必须遵循十字原则:“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缺一不可。
虚惊一场:被当成“癌症”的脊柱结核
【案例】
王老汉今年54岁,几年前,开始出现腰痛,起初诊断为“腰肌劳损”。因为症状较轻,他到当地医院拍X线片后,没发现什么问题,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随着时间推移,老王的体质逐渐下降,腰痛越来越厉害,无法劳动。近2个月,他的大腿、腹股沟等部位也跟着“凑热闹”,走几步路就痛得受不了,只能卧床休息。家人放心不下,带他到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做了腰椎的磁共振和CT检查,发现第1节和第2节腰椎骨质遭到严重破坏,很像恶性骨肿瘤的晚期表现,老王一家人顿时紧张起来,接连到市里几家大医院咨询,意见仍然不容乐观。
老王和家人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市慢病院。医生仔细追问老王的病史,并对他进行仔细检查,最后认为,腰椎结核的可能性最大,应予以手术治疗。
在随后的手术中,医生看到老王腰椎骨质里有许多脓液,诊断结果也证实是结核。术后一个多星期,他就能借助辅助支架下床走路,没多久,腰腿疼痛的困扰也减轻,他和家人都心满意足地出院了。
【小贴士】
很多人会有疑问:脊柱结核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被当成“癌症”看待?
结核病是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引起的。很多老百姓以为,结核病都是肺部的问题,脊柱怎么可能“生出”结核来?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误区。结核病主要发病是“肺结核”,但也有“肺外结核”。除了肺部,脊柱、盆腔、肾脏等部位都是结核杆菌喜欢“到访”的地方。
老王被诊断为脊柱结核,主要是原来有典型的结核病,如肺结核,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症状得以控制,但结核杆菌没有彻底消灭,可能随血液播散,在脊柱等其他部位潜伏下来。一旦遇到适当机会,潜伏的结核杆菌又会“兴风作浪”。因此,治疗肺结核病一定要全程(6~8个月)规律服药。
省结核病控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