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三医”联动 罗湖剑指医改核心
开栏的话:
广东医改要怎么改?近年来,我省通过科学谋划,提出十一类43项医改工作任务,启动了综合医改试点省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分级诊疗推进取得新进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铺开,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机制不断完善,健康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不断增强,试点市县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广我省各地的好做法、好思路、好经验,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医改亮点看广东”系列报道,讲述深化医改过程中的鲜活案例,以飨读者。
首期推出“罗湖模式”。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以建立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奖励”机制为核心,以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构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得到国家肯定和省长推介。
去年11月14日,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座谈会上,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院士(现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向李克强总理介绍深圳罗湖医改。被曾益新定名为“医共体”的罗湖模式,得到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肯定和评价:“你们提出的医共体建议很有价值。”
今年农历正月初八,省长马兴瑞到省卫生计生委拜年时提出,“罗湖的模式完全可以推广。”推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医联动,这是广东医改发展方向。
据了解,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罗湖的医改工作初显成效——罗湖医院集团向社康中心下沉的医务人员增加35%,集团35家社康中心诊疗量同比增长94.6%,达到155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由8.8万人增加至45万多人,增长411%。集团社康中心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提高30%。
受到国家和省领导点赞的罗湖区公立医院改革究竟是什么样的模式?面对医改这道难题,罗湖区到底有哪些破冰之举?近期,记者走进罗湖,一探究竟。
构建“医共体” 打通医疗资源下沉通道
“罗湖是个老城区,五家区属医院小而全、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重复投入,管理不协同、结果不互认,区属医院整体实力薄弱。”深圳市罗湖区区长聂新平说,罗湖医改的动力来源于压力。成立集团前,区医院看病贵,管理方式滞后;社康中心缺医少药,群众不信任。
在医疗资源丰富的罗湖,区属医院如何突破重围?
当时,时任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的马兴瑞亲任深圳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时任市长的许勤任常务副组长,党政全力推进医疗改革。深圳市的医改方向非常明确——通过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圳市的定位为罗湖医改指明路径,罗湖区结合本区实际很快形成思路——整合资源,建医共体,强社康中心。
2015年8月,深圳市在罗湖区开展试点,将罗湖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保院、区康复医院、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这5家区属公立医院,以及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体化紧密型唯一法人代表的罗湖医院集团。医院设理事会和监事会,集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取消区属医院行政级别和领导职数。聘请原大连市中心医院院长孙喜琢为医院集团院长兼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为集团唯一法人代表。
罗湖医院集团的成立撼动了原有的制度与利益体系,各医疗机构的领导、员工为不可知的未来忧心忡忡。
“最难改的是观念。我带着医改方案到各个医院去讲,争取理解与支持。”改革初期,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局长郑理光频繁走访区属医疗机构,谈医疗的本质与初衷,细数集团运营方式,介绍医改对医院以及员工发展的益处。渐渐地,各院的领导与员工从不理解到理解,由接受转而认同,直到最后亲身参与其中。
郑理光回顾一年多来的过程,深感不易。“挂牌的时候,中医院和妇保院两位57岁的老院长都来了。他们说,罗湖医改的方向是对的,辖区的居民能得到好处,我们用实际行动支持医改,我们退。”郑理光最担心的两位老院长,不仅退出院长的职务,还依然坚守门诊看诊,成为支持医改的坚决推动者。
罗湖医院集团成立后,区卫生资源整合优化逐步推进。在医院集团层面,成立了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等6个资源共享中心,以及6个行政管理中心,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改革,错位配置医院集团各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实现分工、协作、联动,推进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营、一体化服务。构建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的完整服务链条,共同承担辖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急诊急救和公共卫生服务。
医院集团的专家到社康中心坐诊、查房、巡诊等,不再是“帮扶”,而是分内之事、是日常工作,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工作重点的下移,社康中心的实力逐渐提升,分级诊疗也将水到渠成。
“改革后,重复检查、结果不互认,开大处方、大检查等顽疾得到很好的扭转。”孙喜琢说,运营效率、服务能力、医务人员收入、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减少20~30%,莲塘新建区中医院释放出1万平方米的医疗业务用房,集团统一配置设备,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在没有增加医技人员的情况下,影像诊断中心、检验中心工作量分别为1.88、98.66万人次/月,同比分别增长63.48%、85.79%。2016 年罗湖医院集团住院人次、CD 型病例、手术例数分别较2015年同比增长16.01%、13.54%、24.27%,其中,三、四级手术同比增长 26.53%。2016年各季度罗湖区卫生行业患者满意度第三方测评均进入全市前三名。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实现病人越少医院收入越多
“为防止老人跌倒骨折,医院甚至主动帮助我们家老人在家里安装防跌倒扶手。”来罗湖医院东门社康看病的陈女士,对罗湖医改竖起了大拇指。
“装扶手的钱从哪里来?”面对疑问,郑理光毫不讳言:“医保总额预付的费用。”
改革医疗保险费用管理方式,是罗湖医改破冰的核心举措。
2016年1月,罗湖区率先在深圳试点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奖励”制度改革,就是以辖区内的签约居民为对象,将上一年度基本医保大病统筹基金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总额,加上本年度全市医保支出平均增长比率值,打包给罗湖医院,年终清算时,若有结余,就奖励给医院。罗湖医院集团可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业务工作和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等。
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飞说:“医改的瓶颈就是医保、医疗、医药三者之间联而不动,或动而不联。罗湖医改聚焦三医联动,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实在在探索了一条解决医改核心问题的路子。”
走进罗湖医院集团会议室,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孙喜琢说,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目的是要推动医院从单纯的疾病治疗组织向健康促进组织转变,主动做好分级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主动控制医疗费用支付。居民越健康,医院病人越少,医院收入就越多,医生薪酬也随之升高。医院、医生、患者和政府的利益完全一致。
为实现改革目标,罗湖区免费实施健康少年行动计划、独居老人家庭防跌倒工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乳腺癌、宫颈癌、肺癌、肝癌、胃肠癌等的基因早期筛查,减少居民疾病特别是重大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可以说,这种支付方式实现办医导向的突破性转变,即实现了由单纯治病到关注健康的彻底转变。
做实社康中心 签约居民拥有“健康守门人”
早上8时30分,来罗湖医院集团东门街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看诊的居民络绎不绝,干净整洁的大厅内“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人”一行蓝绿色的大字格外惹人注意。
“医改前,来看病的人很少。我原来是外科医生,一天大约就看20个病人。培训转岗后,现在是全科医生了,一天看40~50个。”在医师方卿看来,东门社康的转变翻天覆地。原来被大家瞧不上的社区医院,已成为罗湖区标杆性社康中心,获得2016年深圳市优秀社康中心称号。“流产后关爱服务”通过审定,该中心是全国第一家开展此项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做实做强社康中心,是罗湖医改的重要特色。为解决硬件环境差的问题,集团优化社康布局,完善设备配置。设立8个规模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一类社康中心,每个一类社康中心平均管理6个二类社康中心、平均服务16万人口。一类社康中心全部新增配置CT、胃镜、眼底照相等设备。集团还建立“基层检查、医院诊断”模式,配备2台社区流动诊断车(安装移动DR),通过定点预约的方式,到社康中心提供检查拍片服务,并通过远程系统即时传送至远程诊断中心,居民可在30分钟内获取诊断报告。
筑巢引凤,罗湖医院集团以30万年薪在全国招聘全科医生100人,第一批30人已到位。与此同时,89名专科医生转岗为全科医生,引入2名澳大利亚全科医生。
“30万年薪是对全科医生的一种尊重。”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心内科工作20年的主任医师、教授,东门社康中心主任尹朝霞说,她放弃北京的一切来深圳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想法,“既然能尊重全科医生,就能发展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关注的不是某一种疾病,更多是帮老百姓解决健康问题。小孩来社康打疫苗、老人来测血糖,一回生二回熟,医患慢慢成为朋友,只要家人在健康上有事,就会想到全科医生。这就是全科医学的魅力,以健康为中心,全人类全程的管理。”孙喜琢说,集团借助一体化的优势,通过全科专科医生相结合、医护养结合、国内外全科医生结合、医卫结合“四结合”模式,组建由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理骨干、公共卫生人员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日常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家庭临终关怀和持续性医疗保健服务,让签约居民有了“健康守门人”。
85岁的曹奶奶家住东门社康附近,腿脚不便,常人10分钟的路程,她要拄着拐杖走约半小时。一次来社康拿药时,她说起家里老伴做了膀胱造瘘手术,换尿袋很麻烦。于是方卿帮她联系建立家庭病床。现在家庭医生每周上门两次为她老伴换尿袋、换药等,让曹奶奶如释重负。“他们来了之后,还能跟我们聊聊天,问我们最近吃什么,有没有活动,哪里不舒服。”曹奶奶说,儿子远在上海照顾不到他们,有了签约医生放心很多。
黄飞介绍,破解医改难题,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强基层是硬道理。” 罗湖医院集团在强基层的同时,结合社区健康大数据,推进精准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罗湖区人民医院于2015年6月9日成立民办非企业深圳市众循精准医学研究院,这是中国首个由政府部门批准的精准医学研究院。该研究院已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最高一篇影响因子为6.359;出版全国第一本《精准医学导论》,填补精准医学没有专业科普图书的空白。
“让罗湖医改走得更好、更长久,一定要触动到内部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郑理光正准备迎接罗湖医改下一个挑战,深化医改仍在路上……
栏目:医改亮点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