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新闻 助推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 宫内输血救治溶血性贫血胎儿 脊椎少一段,南医三院用3D打印脊骨接上 惠州96岁老人走失跌伤 医院为其治疗帮找家人 全面启动健康盐田建设 全面提升东莞医疗水平 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局部控制率 全面推进卫生强县建设 成立应急队防控H7N9 全面开展媒介伊蚊监测工作 隔离抢救十天闯过“鬼门关”

当前版:第2版:新闻
PDF原版下载
新闻
02

省卫生计生委“卫生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倾情帮扶基层

助推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

纪乐勤 辛江

▲省人民医院医生给帮扶医院技术人员上理论课

本委讯 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基层地区卫生人才极度缺乏,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服务能力水平薄弱,成为我省卫生与健康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突出“短板”。为了全面提升基层卫生软实力,自2005年开始,省卫生计生委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实施“卫生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每轮帮扶从省部分三甲医院、医学院校和珠三角地区卫生计生局中选派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分别到全省51个山区县医疗卫生机构挂职服务,通过帮扶项目的持续推进,农村基层地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认可。

大医精诚:实现帮扶地区多个“零突破”

多年以来,“首例”、“填补空白”、“零突破”是帮扶各地情况反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帮扶队员们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新业务,将先进的医疗技术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实现了当地多个医疗技术项目的“零突破”,在前两轮共七批次的帮扶基础上,2016年又有了多个“首例”:在遂溪县人民医院帮扶的副主任医师肖刚,运用3D打印结合数字骨科技术为肩胛骨、锁骨粉碎性骨折的两位患者施行精准手术治疗,并获得成功,开创了湛江地区运用3D打印技术治疗肩胛骨、锁骨粉碎性骨折的先河;在龙川县中医院帮扶的主任中医师范明,积极开展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填补了河源地区的空白,进行胃镜下食管狭窄探条扩张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填补了龙川县的空白;在五华县人民医院帮扶的副主任医师温妙云,完成五华县人民医院首例经口气管插管、首例腰穿术,并取得成功;在惠东中医院帮扶的主治医师谭康联,率先开展电子肠镜检查,填补医院技术空白,并首度开展复发性藏毛窦一期缝合成形术,获得了成功;在蕉岭县人民医院帮扶的主治医师董飞,运用新技术,开展了蕉岭县第一台关节镜手术,取得了“零的突破”……一个又一个只有在大城市三甲医院才能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在帮扶队员们的开拓创新和辛勤努力下,也同样在农村基层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惠福一方百姓。

妙手仁心:让帮扶地区老百姓“得实惠”

去年10月11日,雷州市东里镇东寮村村民林伟专程从乡下赶来,给雷州市妇幼保健院送来一面锦旗,感谢该院帮扶医生成功救治肺出血新生儿,盛赞医院医术高明、医者仁心和对患儿的殷殷关爱之情。“慈悲喜舍功德无量,医德医风至高无尚”,多年以来,让老百姓得实惠的情况数不胜数,多数帮扶队员收到患者赠送的牌扁、锦旗、感谢信也不计其数。在帮扶过程中,队员们都坚持深入临床一线参与门诊、急诊、会诊和病房的大量日常医疗工作,以解决疑难重症病例为重点,以满足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承担起维护当地百姓健康的责任。同时,队员们在做好帮扶医院本职工作的间隙,坚持举办各种惠及山区居民的义诊活动,他们组织联系当地和原单位医务人员,组成各种专家团,克服恶劣的外部环境和长时间工作造成的身体疲劳等不利因素影响,深入基层,免费为当地群众提供咨询、解答医疗问题,使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权威专家的服务。经初步统计,智力帮扶项目实施以来,队员们共诊治门诊病人120多万人次,开展各种手术6万多台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000多项,义诊活动1500多次,无偿赠送一大批医疗设备、药品,惠及全省51个山区县的500多万老百姓,得到了各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授人以渔:打造“造血型”帮扶模式

“白天出门诊、晚上上小课、周末上大课”是帮扶队员们的工作常态,他们时刻牢记帮扶的宗旨,“输血”与“造血”并重,既解决燃眉之急又满足长久之需,时刻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努力打造“造血型”帮扶模式。队员们有的以建立导师制度的方式,通过业务查房、专家门诊、手术带教、疑难病例讲解等形式,指导当地医生掌握系统规范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操作规范;有的队员通过组织全科业务学习或讲座的形式,介绍相关专业新理论、新技术,解读相关专业的专家共识、指南等,提高住院医生专业理论水平和规范诊疗行为;有的通过举办学术活动或带领当地医务人员参加大型学术活动,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科研兴趣,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工作自信心; 有的队员通过与原单位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将帮扶医院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派送到原单位进行短期轮训或进修学习,提升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等。正是由于帮扶队员们不遗余力的“传、帮、带、教”,打造出一支又一支医技过硬的医疗卫生团队,有力补充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力量。

注重谋划:带动帮扶医院整体发展“上台阶”

医疗技术和管理是医院发展的生命力,帮扶队员紧扣“技术扶持”和“管理帮扶”这两个重点,着力提高受援单位医疗服务水平。针对山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帮扶队员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大医院先进的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挂职单位完善相关制度及学科建设,大大促进挂职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建设。去年11月22日,龙门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正式开科,彻底结束了龙门县无综合性ICU的历史,标志着龙门县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监护和治疗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而这得益于挂职副院长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勇军近9个月的艰苦努力;挂职连山人民医院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朱佳成协助医院创建二甲工作,最终经过医院等级评审专家严格的初审及复审,该院顺利通过二甲医院等级评审,使“全省唯一一个未拥有二甲公立医院的县”成为历史;挂职连南县人民医院的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骆婕,发现当地因为地域和人口原因,血源非常紧缺,手术病人及孕妇急救用血非常困难,她积极奔走各方,促进并建成“鲜血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互助献血的流程;挂职惠东县中医院的省中医院主治医师谭康联,力推医院绩效考核,为惠东县中医院从绩效计划、绩效管理和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面谈、绩效改进等5个环节制定绩效分配方案,有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医院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在帮扶队员们的谋划下,农村基层医院在整体发展上实现一个个新的跨越。

共建共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

去年,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对粤东西北基层医疗卫生调研时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借力省市高水平医院,构建长期稳定的帮扶、协作机制,不断改善县级医院的资源条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直以来,帮扶队员们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派出单位联系,建立稳定的院际间对口长效帮扶机制,形成帮扶“结对子”、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的良好局面。同时,队员们协调建立“绿色”双向转诊通道,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大大减轻患者负担,形成“小病不出县,大病到省市,康复回县里”的良好循环,有力推进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去年,在郁南县人民医院帮扶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胡兆霆,发挥纽带作用,努力推进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郁南县医院形成医联体,从医院及科室管理、技术帮扶、开展新诊疗项目到科研及医院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帮助县医院发展。同年,省中医院与惠东县中医院共建的“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技术协作科室”顺利揭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宫颈疾病防治中心——五华分中心”的筹建圆满完成;“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定点帮扶医院”的牌匾挂上了蕉岭县人民医院的大门口;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现对连南县人民医院的托管等。这些以点带面的帮扶模式,有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大提升了基层医药服务能力。

(纪乐勤 辛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