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家长如何看疹识病 发烧后家庭护理的四大误区 9种体质各有各的“幸运食物” 心脏早搏都要治疗吗? 母乳喂养助早产儿健康成长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家长如何看疹识病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李增清

春季是儿童过敏和疹子的高发期。面对孩子皮肤上冒出形形色色的疹子,家长很难以辨别。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李增清支招,每种疹子都有特点,家长要学会“看疹识病”。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人类疱疹病毒VI型引起的一种病毒疹,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病毒性出疹性疾病,常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多发生在春秋季。幼儿急疹一般发病后可获得比较巩固的免疫力,再次发病的很少见。

出疹特点:热退疹出。起病前无征兆,突然高热,几个小时内体温升高到39℃~40℃,甚至更高,来势汹汹,但初期发热时幼儿精神状态较好,高热持续3~5天后,体温骤然下降。热退后,幼儿颈部、躯干皮肤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mm~5mm,用手按压时,皮疹会褪色,松开手后,疹子又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偶见于面部和四肢远端出疹,出疹后1~2天,疹子会慢慢退隐,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

应对:主要以针对高热和皮疹的护理为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患病期间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给予牛奶、米汤、粥、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及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最具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以冬春季发病为多。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接受过免疫的小孩均可感染,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出疹特点: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期为发热高峰期,体温可突然高达40℃~40.5℃,皮疹自耳后、发际→额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不痒,以后皮疹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暗红色,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皮疹也开始慢慢消退。疹退顺序与出疹顺序一样,先耳后、发际,最后手掌、足底。疹退后皮肤有棕色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出疹前发热、上呼吸道感染、鼻眼卡他症状(流涕、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等)、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柯氏斑,见于上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也是麻疹早期特征。

应对:目前尚无特效药,护理为主。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高热时可适当使用退热剂,但应避免急骤降温,尤其是在出疹期。注意皮肤、眼睛、鼻腔、口腔的清洁,多饮水,饮食上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其是注意补充维生素A,同时注意积极预防肺炎、喉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水痘

水痘是冬春季节很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出疹特点:以发热、全身分批或同时出现散在的红色斑疹、丘疹、水疱、结痂为典型特征,大部分患儿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全身困倦,伴有低热、头痛、咽痛、恶心、腹痛及四肢酸痛等不适症状,1天左右出疹子,出疹顺序由头面部、躯干逐渐向四肢蔓延,呈向心性分布。刚开始为成批出现的红色小丘疹,然后变成大小不等的椭圆形疱疹,水疱周围绕以红晕,中心有脐凹,疱壁较薄、易破。皮疹多在3~5天左右陆续发出,痂盖多在10~14天内脱落。

应对: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以加强护理为主。从水痘出现开始,至皮疹结痂脱落为止,要做好隔离措施。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感染。做好患儿衣物、毛巾、被褥、玩具等的消毒。另外,水痘患儿应注意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以免造成病毒扩散。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尤以冬春季多发。

出疹特点:起病急,突然高热,伴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从咽部侵入,可有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环口苍白圈,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出疹顺序先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天内蔓延至胸、背、上肢,最后为下肢,皮肤弥漫性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的丘疹,出疹时高热,持续2~3天后退疹,疹退后伴大片状脱皮。

应对:需用药。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治疗应足量使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同时,应注意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川崎病

川崎病也叫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大部分的患儿可自行恢复,但5%~9%的川崎病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

出疹特点:发热是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婴幼儿还可陆续出现有各种形态的皮疹,双眼结膜充血,唇及口腔黏膜充血、皲裂,手足红斑、手指足趾末端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和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应对:一旦确诊后,需住院治疗,积极做好退热处理,做好皮肤黏膜、口腔及眼部的护理,同时要预防冠状动脉的损害。

(通讯员 彭文斌 林惠芳)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