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掌握几种急救方法 春节路上安全归家 回家路上谨防健康“小插曲” 冬季保暖小心“低温烫伤” 切勿过量服用感冒药 高血压肾病危害大 “攻防”兼施守护肾脏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冬季保暖小心“低温烫伤”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 郭庆

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各种“御寒神器”齐齐上阵,但是不少人反映,用保暖贴片或者抱着热水袋睡了一夜之后,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脱皮或者发白,又痛又痒。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主任郭庆教授说,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就是临床上说得“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文火炖肉

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温度高于45℃低于5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烫伤,如同“文火炖肉”。

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低温烫伤,甚至认为接触温度不高的物品并不会造成烫伤,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研究表明,在热源温度超过 45℃的前提下,接触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造成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的损伤。那较低的温度为什么也会导致烫伤呢?

第一,当人体的局部长时间与高于45℃低于55℃的温度接触时,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会逐渐适应而不会引起明显的痛觉,而痛觉是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

第二,人体的血液流动本来可以带走部分热量,但局部皮肤由于与热源长时间接触而受到压迫,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从而使散热减少,热量积聚;

第三,在持续低热作用下,皮肤的表层组织逐渐脱水,最终导致深层组织发生热损伤。

除了低温烫伤之外,“御寒神器”还可造成高温烫伤。高温烫伤,顾名思义,就是指由高温液体、高温固体或者高温蒸汽等所导致的损伤。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在使用热水袋的过程,由于热水袋破裂,热水溢出直接烫伤皮肤,导致皮肤出现大片红斑、水疱,疼痛难忍。

做到三点避免低温烫伤

为了减少或者避免低温烫伤的发生,日常生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购买正规厂家的保暖设备;

2.切忌将保暖设备直接接触皮肤来取暖,并且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使用电热毯时,可在睡觉之前提前放入被窝,在睡觉时将其取出,避免整夜与皮肤直接接触;在使用暖水袋时,要注意用毯子或小褥子隔热,并离开人体一定距离;使用保暖贴片时,可放在口袋或用布包裹使用,避免与肌肤直接接触,就寝时勿用。

3.对于婴幼儿、意识不清者(如植物人、服用安眠药或饮酒者)、智力低下者、长期卧床的病人、糖尿病患者这几类人,不宜使用贴身保暖设备,因为他们对温度的感知迟钝或者无法表达,是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

低温烫伤虽然表面看起来不严重,但实际上几乎都是深度烫伤,甚至有的已经烫伤到了皮下脂肪层、肌肉层。因此,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切勿自行外涂一些酱油、牙膏、醋等偏方,以免加重创伤、增加感染机会,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通讯员 王海芳)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