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全面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步行15分钟内可享中医服务
▲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医生为患者进行中医治疗 曾云乾 摄
中医历来重防甚于治。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观点,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近年来,中山市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基础,推广实施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成为全省首个形成市、镇、村(社区)三级中医药“治未病”服务网络的城市,在推动中医药发展与群众健康保障相结合的路径上取得创新性成效,并获评为全省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示范单位。
85%村卫生服务站运用逾8种中医适宜技术
“要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群众卫生保健创造性结合,发挥出中医药在未病先防先治上的特色优势,首先离不开促进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再造’。”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做到低成本、高效率、易复制,实现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对市、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中山着重把握推动现有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转型”与现有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升级”两个关键点。
创建市中医“治未病”中心,打造技术辐射“龙头”。该市依托市中医院创建全市首个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心,由7名副高、4名中级等中医师以及多名高级护理组成,为群众提供体质辨识、健康调养、养生技术等咨询治疗项目,探索适合该市实际、具有中医特色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模式,并成为全省首批“治未病”试点单位。依托市中医院辐射带动基层中医“治未病”技术提升,借助市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指导镇区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
推动镇级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基层中医服务“双核”。依托镇区医院平台,加强镇区医院中医科建设,要求按照中医药建设标准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开设针灸科、骨伤科、康复科等中医专科,同时以各医院中医科、康复服务为基础组建镇区“治未病”中心,全部能够开展共计15类63种中医技术服务项目。依托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建设。目前全市26个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95%验收达标,普遍能够开展针刺、艾灸等传统技术疗法。
深入村居“最后一公里”,实现家门口中医服务全覆盖。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末端细胞”。中山市坚持以市带镇(区)、以镇(区)促村,将全市248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中医“治未病”体系的最基础、最重要一环,调动市、镇两级中医服务资源,推动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标准配备中医诊疗设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打通群众健康保障的“最后一公里”。目前85%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能运用8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居民在步行15分钟内就能找到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点。
市级每年拨款330万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
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中医服务技术提升难点主要在于基层,在于如何能更好地避免技术资源过度集中在市级层面,促使中医服务人才留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用在基层,构造起与“治未病”三级网络相适应的中医技术水平。
加强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该市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标准化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重点项目、薄弱环节着手,全面提升镇区、村居的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市每年下拨中医药财政专项经费330万元,各镇区投入配套资金,全部投入到辖区里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研究。2015年,全市中医药科研立项14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中医药研究论文77篇。在这些研究项目和成果中,镇区基层占相当高比例。
加快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该市筛选出36项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编写应用手册,制作专家演示操作的视频教材供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学习。印发相关培训方案等,组建专家组定期到镇区基层提供中医药工作指导,每年度开展40余次巡回医疗与技术培训。在村(社区)卫生站熟悉掌握开展8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基础上,着重推广第二批中医药适宜技术,主要包括中药熏蒸、中药热熨敷、中药浸泡等中药外用技术,逐步提升村和社区卫生站的中医药服务范围和层次。
做好中医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教育培训制度,鼓励在职在岗人员参加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由市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同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等人才培养项目,全市近300多人获得结业证书。启动省、市名老中医带徒的师承工作,组织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跟师郭子光、朱立国等国内名老中医,累计开展名老中医师承培养项目4批次共34人;建成1家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累计招收规范化培训生226人。
全省率先建成应用中医体质辨识信息系统
中山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服务便民、性价更高的特点。
依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中山市在全省内率先建成应用中医体质辨识信息系统,集合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中西医门诊就诊、疾病随访管理以及妇女儿童保健等信息于一体,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动态调整、全程管理的城乡居民健康状态信息库。目前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在市镇两级中医“治未病”中心里得到推广应用,实现全市联网。截至2015年,纳入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全市65岁以上人员达84271人,覆盖率47%;全市0~3岁人员达41104人,覆盖率38%。
该市落实全民医保中的中医药优惠政策,将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药和中医治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中医药扶持政策,现配备使用的中药饮片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
开通省内首家中医“治未病”网站,建立中医“治未病”微信群及QQ群,在网络平台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网上交流平台,利用电话咨询、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进行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宣传和咨询。建设香山药用植物园、中医药文化馆,举办“中山中医健康养生文化节”,形成中医药科普宣传、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每年参观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人数超过3000人次。
(作者单位:中山市卫生计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