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歪脖”不用怕 7个方法助纠正 服用膏方有讲究 更年期女性自测表 三个测试判断是否中风 婴儿“小红疙瘩”是胎痣还是血管瘤?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歪脖”不用怕 7个方法助纠正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 郑 琨

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有些家长发现刚出生的婴儿总是喜欢固定转向一边,很少或从不主动转向另一边,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得了“歪脖”症。这种头颈的不对称畸形可在出生后即发现,也可在出生后2~3 周出现,如得不到有效矫正,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导致患儿脸部发育受到影响,甚至致使颈椎发生畸形,对患儿今后的成长及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家长不必过分担忧,只要早诊断、早治疗、综合干预,大多数患儿可通过物理治疗得到完全治愈。

什么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变性或挛缩,使头部偏向患侧,而下颌转向健侧的一种头颈部不对称畸形。目前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先天性胸锁乳突肌发育不良,分娩时易被损伤。

2.一侧胸锁乳突肌因产伤致出血,形成血肿后机化,继而挛缩。

3.宫内胎位不正,使一侧胸锁乳突肌承受过度的压力,致局部缺血,继而过度退化,为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

4.受累肌肉组织的病理变化类似感染性肌炎,故推测胸锁乳突肌因产伤引起无菌性炎症,致肌肉退行性变和瘢痕化,而形成斜颈。

5.有人认为此病与出生时胸锁乳突肌内静脉的急性梗阻有关。

目前多数学者支持产伤或子宫内位置不良引起局部缺血学说。

主要表现:婴儿头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或出现挛缩、增粗、变硬等;患侧胸锁乳突肌上可触及椭圆形或条索状肿块,质地或软或硬,常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头部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屈受限。

次要表现:患儿头面部的适应性改变,如出现两侧颜面及眼裂的大小不对称,枕部的健侧半面较患侧半面更为扁平。

物理治疗方法最成熟

超声显像是最好的检查方法,一旦确诊要及时治疗,目前国内医院较成熟的治疗斜颈的物理方法主要有:手法牵伸、音频电疗、直流电离子导入、超声波等。 经一年左右的保守治疗,76%~86%患儿可得到矫正。但是,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的1岁以上患儿,由于肌肉已纤维化,面部出现畸形,只有通过手术才能矫正其畸形。手术最佳年龄为1~5岁。5岁以上者,因继发畸形较重,面部变形较难恢复。

家庭康复护理7个方法

患儿家长应正确认识斜颈,积极参与,确保患儿在家中也能得到积极的矫正治疗,这样才能确保疗效,缩短疗程。

1.颈部被动活动度锻练:包括旋转锻炼和侧屈锻炼。

●患儿仰卧位,双肩固定,缓慢将患儿头部旋转向患侧,使下颌尽量靠近或到达患侧肩部平面,在活动末端维持30秒,然后放松休息30秒,重复3次。

●侧屈锻炼是同样的体位,一手扶住患儿后枕部,一手固定患侧肩部,缓慢平移患儿头部使健侧耳朵尽量靠近或到达健侧肩部,活动末端维持30秒,再放松休息30秒,重复3次。

2.颈部主动活动度锻炼:建议在仰卧、俯卧、坐位等不同体位下,通过患儿感兴趣的物品来逗引患儿主动向患侧旋转,并尽量引导患儿旋转至可达到的最大角度。

3.加强颈部及周围肌群力量训练:

●俯卧位抬头训练,逗引患儿在俯卧位,肘和前臂支撑下抬头,并逐渐引导患儿抬头并转向患侧上方看。

●侧方扶起训练,患儿仰卧位,双手扶住其双肩,先将其身体侧向一边,再沿此姿势从侧卧位扶至坐位,再缓慢由坐位放回至仰卧位,整个姿势变换过程中诱发患儿主动出力维持头控,同样做另外一边。当患儿竖头较稳定以后,则应重点练习健侧的颈部肌群力量。

▲(上图是以右斜颈为例的俯卧抬头训练和侧方扶起训练)

4.促进患儿对称性运动发育:

对于3个月左右的孩子即可训练翻身,使其仰卧位,分别通过一侧下肢带动诱发患儿向左右两边翻身、抬头。

5.环境调适:在家中要在患儿的患侧放置一些喜欢的物品、玩具等,睡觉时妈妈最好也睡在患儿的患侧,这样患儿可能因为感受到妈妈的存在而主动转去患侧一边。

6.姿势调整:在家应调整患儿有助于康复的睡姿、抱姿及喂奶姿势。原则是,患儿睡觉时经常帮患儿的头转到患侧并维持,或使患儿脸朝上平睡。

当横抱患儿时,通过手或臂弯将患儿的头侧屈向健侧。竖抱时,则应用手扶住患儿的后头使其转向患侧,或帮其头扶正看前方避免歪向患侧。母亲在喂奶时则应尽量让患儿的脸转向患侧吃奶。

▲(上图是以右斜颈为例的横抱姿和竖抱姿)

7.球上运动:对于月龄大于5个月的孩子,还可利用翻正反应诱发患儿头向健侧侧屈 ,方法是用瑜伽球,让孩子坐在瑜伽球上,通过将球向孩子的患侧滚动来诱发孩子的头向健侧侧屈。

▲(上图是以右斜颈为例的球上运动)

(通讯员 彭福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