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并不都是盆腔炎引起的
现在由于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报告也越来越详尽和全面了,盆腔积液也成了报告的常见的内容。许多女性做妇科B超检查,报告单上常出现这样的结果:盆腔少量积液。报告结果总会让不少女性惴惴不安,以为患了盆腔炎。 其实,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两大类,并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是盆腔炎症引起的。盆腔积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盆腔积液需不需要治疗?本报就这个问题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周英主任中医师为大家讲解。
盆腔积液——盆腔里的液体物质
盆腔积液即盆腔里聚集了一些液体物质:如炎性渗出液、血液和体液等。人体的盆腔和腹腔是由器官表面被覆的腹膜与腹壁的腹膜形成一个闭合的腔隙。盆、腹腔相通,腹腔内有肝、脾、肠管和大网膜等器官;盆腔内有子宫、输卵管、卵巢、膀胱和直肠等器官。在盆腔,子宫、直肠相依为邻,其间凹陷即子宫直肠窝,亦称道格拉斯窝,是盆腹腔的最低点。由于重力作用,“水往低处流”,只要盆腹腔有液体,均可流到此处形成子宫直肠窝积液,即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无需治疗
生理性盆腔积液对女性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正常情况下,盆腹腔存在少量液体,它们起到减少脏器间摩擦润滑和防御功能。女性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还有卵泡液;月经时,亦有少量经血逆流至盆腔。在超声下均可能会表现少量的盆腔积液,由于腹膜具有吸收功能,这种生理性的少量盆腔积液可自行吸收。所以这些积液是生理性的,无需治疗。
病理性盆腔积液需治疗
病理性盆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主要有盆腔炎、结核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等。
盆腔炎 主要有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其中输卵管炎最常见,大多发生在育龄妇女。症状主要表现有下腹痛(一侧或双侧,可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腰部酸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急性炎症期主要采用抗生素、中药治疗,盆腔脓肿对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可采用手术治疗。
结核性盆腔炎 女性生殖器结核中,输卵管结核最为多见,一般双侧居多,输卵管增粗肥大。输卵管结核常合并盆腔腹膜结核,腹膜及盆腔脏器表面布满粟粒状结核病灶,产生大量的渗出液聚积在盆腔。
异位妊娠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最常见的是输卵管妊娠。若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则会造成输卵管壁破裂出血,血液聚积在子宫直肠陷凹而形成盆腔积液。超声检查仅能显示盆腔积液,不能显示积液是否是血液。异位妊娠患者多有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痛,尿妊娠试验阳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 部分患者经血逆流过多或免疫清除不足从而形成经血池形成盆腔积液。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其所引起的盆腔积液是辅助生殖技术进行促排卵时发生的一种医源性疾病。
妇科急腹症 如宫外孕破裂,流产,黄体破裂,可引起盆腔积血;卵巢囊肿破裂时囊肿内液体流出进入盆腔等。
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 发生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腹水一般较多,超声及磁共振检查在附件区发现占位,肿瘤指标等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外科疾病 如肝脏破裂,胃肠、膀胱等空腔脏器的破裂,消化液、尿液进入腹腔形成盆腹腔积液。
肝肾疾病 各种原因引起肝肾功能不良导致的低蛋白血症,导致体液渗出,亦可引起盆腔积液。
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盆腔积液应及时治疗
盆腔炎是盆腔脏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炎症,是由需氧菌、厌氧菌、衣原体等病原体引起,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盆腔炎性疾病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女性,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或无不洁性生活者很少发生。盆腔炎症的诊断应结合病史、妇检、病原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综合分析。
急性盆腔炎患者通常有腹痛、发热、宫颈分泌物增多的症状。妇科检查常有子宫压痛、附件压痛或宫颈举痛等表现。通过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分析、分泌物病原体培养等可予明确诊断。予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常能取效,合并盆腔脓肿者不排除手术可能。
急性盆腔炎如果感染严重,即使治愈后,原来病原体对器官的损害也可能长期存在,导致盆腔脏器炎性渗出、增生,从而形成盆腔粘连、输卵管扭曲、阻塞,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甚至不孕,即慢性盆腔炎。此阶段抗感染治疗几乎无效,而中医辨证论治尤为关键,治疗上可予中药口服、灌肠、中药外敷、理疗等,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总之,患者应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治疗。
(通讯员 张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