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热是什么疾病?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7月23日通报: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什么是裂谷热?
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主要影响动物,牲畜感染该疾病可致死亡和流产,也能通过接触动物或蚊虫叮咬传染给人。
裂谷热病毒为沙蝇病毒属(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肯尼亚确定。1997~1998年间,在肯尼亚、索马里和坦桑尼亚发生过一次较大的疫情。最严重的暴发是1997~1998年的肯尼亚,约有89000人感染,其中死亡473人。2000年9月,在沙特和也门亦有裂谷热病例得到证实,标志着在非洲大陆以外的地区首次报道发生此种疾病。
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个国家发现裂谷热,而且裂谷热疫情从干燥的、少雨气候的非洲扩展至湿热的雨林地区。
裂谷热的症状是什么?
感染裂谷热病毒潜伏期2~6天。感染后大多无症状,发病者症状多轻微,如流感样症状: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头痛等。部分患者会出现强制颈项、畏光、食欲减退和呕吐。以上症状持续4~7天,大部分可痊愈。
少数人可发展成严重感染,眼部(眼睛)疾病、脑膜炎或出血热。出血热在发病2~4天后出现,表现为严重肝损伤、出血倾向,如皮肤紫癜或瘀斑、鼻或牙龈出血、静脉穿刺部位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呕血、便血。出血热死亡率高达50%。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可自愈,不到5%的病人发展为视网膜炎、出血综合征、脑膜脑炎。病死率约为1%。
裂谷热是怎样传播的?
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组织、体液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伊蚊、库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种均可传播,但以伊蚊为主。
因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偶有报道,尚未有“人传人”传播的报道。
裂谷热如何预防?
控制传染源。目前已有家畜的预防接种,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应在动物疫情发生前接种。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与患病动物组织、体液等接触,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灭蚊防蚊。
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人用疫苗。主要防护措施是在屠宰及出栏患病动物时做好个人防护; 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本文综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公室《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