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老“走神”怎么办?
在儿童保健心理专科门诊,经常会遇到家长问起:孩子为什么玩具都玩不久?无论看书、画画、做手工还是做孩子喜欢的事情持续的时间都很短。还有一些家长则反映孩子在课堂上老“走神”,在家做作业磨磨蹭蹭、粗心大意。其实,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数是跟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专注有关。
控制: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变
注意是一个人精神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主要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一般来说,孩子的注意力都是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慢慢发展的,刚出生的小婴儿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无意注意是那种不自觉的注意,他们容易被那些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新奇多变的事物所吸引,但这种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持续的时间较短。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不断完善,慢慢就发展为有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即人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能力,也就是我们口头上所说的专注力,通过专注力,我们可以在大脑里对这个信息进行有意识地处理,最终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专注力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而这种专注力,其实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那么,家长该如何有意识地从婴儿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以便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养成更为专注的良好习惯呢?
刺激:婴儿期视觉和触觉
刚出生的婴儿的注意力几乎都是无意注意,但他们能够被距离眼睛20cm左右的色彩鲜艳(如红色)、有强烈黑白对比的颜色所深深吸引,因此,家长可以拿一些红球或黑白相间的几何图案、人物头像等举到距离孩子脸上方20cm左右处,摇动以吸引孩子注意,然后将球从孩子头的一侧向中央,再向头的另一侧(180°)慢慢移动,来吸引孩子的追视。家长也可以准备一些能够发声的小玩具,如摇铃、毛绒玩具等,开始让他们用手去摸,去感受,然后再握着他们的小手一起轻轻挥动,这样不仅能充分发展孩子的眼手协调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待小孩子学会爬行、走路之后,认识和接触新事物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这时,家长应该尽可能地让他们接触来自不同新事物的刺激,而不要怕不卫生、不安全而限制他们的活动,家长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干净、安全的环境,然后再让他们尽情地玩个够,以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
培养:幼儿期的稳定注意力
注意的稳定性,即对某一事物的关注所能持续的时间,时间持续越长,稳定性越好,对该事物也就越关注,这对培养孩子的耐心,逐渐延长以后的学习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游戏中的亲子互动,能够提升孩子对某件事的兴趣,当他感兴趣了,玩得也就会更久一些了。例如,家长跟孩子一起玩橡皮泥时,可以引导他捏出不同形状的东西来,在给他讲故事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提问,以让他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更为专注。
规避:减少干扰因素
如果干扰物太多的时候,就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让人很难集中精神做某一件事。例如,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如果一次性摆上一堆的玩具,这样他可能只是每个玩具都摸一会儿,但玩的时间都不久。又或是孩子在写作业时,旁边开着电视或有其他干扰,这些干扰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没法集中精神高效地完成作业,即使完成了,也可能会出现很多错误。
家长需要做的是,尽量减少一些干扰因素,让孩子能将注意力放在其中一点上,尽可能让他的注意力持久一些。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人在有意注意时,大脑是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的,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疲惫,所以让孩子专注某一方面的时间也不宜太长,也要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养成:固定时间做某件事的习惯
孩子入学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养成固定时间学习的习惯,并且在这一时间给他们腾出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反复强化后,慢慢地,他就会在那个时间段自动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并养成一种习惯。
(本报通讯员 彭文斌 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