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口腔里不容忽视的三大危机 解惑青少年近视眼 白内障手术莫等成熟后再做 孩子上课老“走神”怎么办?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解惑青少年近视眼

医学指导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 吴京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随着升学的压力、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近视有向低龄化、高度数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近视眼的高发国家。

真性近视不可能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恢复

近视(近视眼)是指眼睛在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后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近视分为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假性近视是指通过阿托品眼药水点眼后近视消失,变成正视或远视,而真性近视采用阿托品点眼后近视度数未降低或降低度数小于50度。假性近视是一种功能上的改变,它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合理的用眼卫生习惯矫正的,而真性近视已经出现眼球结构上的改变,眼球的前后径变长,要想通过药物或别的物理方法恢复是不可能了。

高度近视眼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引起近视有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高度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后天环境因素在近视的形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用眼距离过近,用眼时间过长,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在行车中或走路时看书,躺着看书等这些不好的用眼习惯都是导致近视的危险因素。

近视度数超过600度要引起重视

许多家长因为小孩出现近视后过于紧张,而有些却对近视的危害认识不足,以至于未能有效的干预而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所以我们需要对近视的危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眼睛健康会受到威胁,近视会使孩子更容易出现视疲劳,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导致眼睛干涩、酸胀、疼痛,有的甚至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等;其次,眼部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近视度数超过600度(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同时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譬如视网膜变性、裂孔,甚至引起出血和视网膜脱离,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当然对于600度以内的大部分患者,眼底无明显的病理改变,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而对于高度近视的孩子,需要定期到正规医院检查眼底以便及早的发现问题。

戴眼镜近视度数仍升高和习惯有关

对于真性近视的孩子,最为简便和有效的方法就是佩戴一副合适的眼镜,需要强调的是12岁以下的孩子必须以阿托品散瞳验光。有很多人会问:“戴了眼镜为何近视度数还在加深。”事实上,近视度数发展与否和戴眼镜毫无关系。的确有些患近视眼的人,自戴眼镜后过了一段时间近视度数又加深了,还要重新验光配镜。这主要是因为,有人配完眼镜就觉得万事大吉了,用眼习惯不良,时间久了,同样导致视疲劳,近视度数就不断增加。

不建议长期戴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也称之为角膜接触镜,对于角膜和结膜情况好的孩子可以考虑偶尔佩戴,但不建议长期佩戴,因为角膜接触镜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角膜损伤、结膜炎症、角膜感染等并发症。

OK镜能根治近视的说法是误导

近些年出现的OK镜全名为塑形性角膜接触镜,是利用镜片的形态定量修正眼角膜的弧度,从而暂时降低眼睛的近视度数。通常配戴一夜后可以在一整天维持较好的视力。近视能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远视力。然而若停止戴镜,眼睛又会缓慢地恢复原来的近视度数。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任何声称OK镜能够根治近视或永久性降低近视度数的说法都是误导。

18岁以下不建议手术治疗

18岁以下的孩子,眼睛的调节状态尚未稳定,因此不建议手术。如果孩子18岁以后有摘掉眼镜的愿望,排除手术的禁忌症,并且能承受激光手术失败的风险(手术风险不大,但是有视力反弹的可能)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严格控制孩子用眼时间,教会孩子合理用眼,过多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容易造成屈光不正等问题。要减少看近的频率和时长,一般用眼30~40分钟后要有10分钟的休息可通过远眺或闭眼等动作来放松眼睛,多看绿色植物或做眼保健操;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提醒保持正确坐姿。要端正挺直,保持正确的距离,不能低头弯腰,培养他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不要趴在桌子上或扭着身体;

写字读书要有适当的光线,不要在太暗或者太亮的光线下看书、写字,减轻孩子用眼负担;

孩子的营养也要保持,不能让其挑食、偏食,要多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视力才能发育的好,可以多吃些含甲种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各种蔬菜及动物的肝脏、蛋黄等,比如胡萝卜含维生素B,对眼睛有好处;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每天学习之余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发展。据最新研究发现,孩子每天户外活动3小时以上,近视概率大大降低。

(本报通讯员 李晓姗)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