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疫苗那些事儿 揭开药物基因检测神秘面纱 怀孕后发现子宫肌瘤,要不要终止妊娠? “糖妈妈”生育,孕前须做咨询评估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揭开药物基因检测神秘面纱

受访专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刘大渔 雷秀霞

基因是传递生命的遗传密码,它控制着人的生老病死,参与几乎所有生命的活动,决定着人体的毛发、肤色、身高、体质、性格、健康等一切生命表象。从我们一出生,基因就像个“先知”一样指导我们的人生。如今,以往被认为“高大上”的药物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基因决定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药物基因检测只需抽几毫升的血,做一次就能让患者获益终身,这种检测可以避免用药的盲目性和大量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刘大渔说。“为何有人千杯不醉有人却喝一点儿酒便面红心跳甚至全身过敏?为何有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身携带的‘救命药’硝酸甘油吃了没效果?为何有些人搭桥手术后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还是会复发?这都是因为个体基因差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雷秀霞主任技师解释道。

药物敏感性检测——氯吡格雷 硝酸甘油

今年65岁的王先生在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后开始服用一种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抗栓治疗,是最普遍被使用的抗凝药物。正常情况下,王先生服用氯吡格雷可以大大减轻血栓形成的危险。然而在支架术后的4年间,他却多次发生血管狭窄和血栓等不良事件,不得不又做了支架手术。

“在我们身体中有一种基因叫CYP2C19,它参与氯吡格雷的代谢。正常情况下氯吡格雷须经CYP2C19代谢为活性产物,完成它的药物治疗作用。但是,如果一个人CYP2C9基因发生突变,药物代谢活性产物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就会升高,无法起到防止血栓的作用。”雷秀霞解释道。通过检测发现,王先生的CYP2C19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此类药物在他体内难以起效,这就解释了为何王先生术后复发的原因,主治医生根据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改用另一种药物,王先生情况逐渐转好。

还有,广为人知的“救命药”硝酸甘油,患心绞痛的人都会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然而,硝酸甘油药效的发挥也与人体内一种名为ALDH2的基因有关。“ALDH2是一种酶,其活性因人而异,活性低的人硝酸甘油的药效就很难发挥。如果活性低的人把硝酸甘油当作救命药,很可能会误了大事。”刘大渔提醒道。

同样是ALDH2基因,还能产生另一种酶。这种酶是人体酒精代谢的关键物质,活性高的人,代谢酒精的能力强,活性低的人,代谢酒精的能力就差。换句话说,酒量是受基因影响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千杯不醉有人一杯就倒,以后这种基因型的人遇到应酬酒局就可以说基因决定酒量差,不能喝。”雷秀霞笑道。

药物副作用检测——别嘌呤醇 马卡西平

刘大渔讲道,现在医生开药遵循的是经过广泛临床测试后提供的普适性剂量信息,即所有的药物在测试过程中都是以群体作为样本的。虽然药物剂量对于大多数人是合适的,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少部分人会对正常剂量下的药物产生不良反应,这类不良反应甚至可以是致命的。

李先生就差点因为药物不良反应丢了性命。他因为痛风发作到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了别嘌呤醇。别嘌呤醇是有效治疗痛风的药物,价格亲民被应用广泛。然而,就在李先生用药后几天,他的皮肤和眼睛开始出现烧灼的感觉,继而皮肤出现疹子……“全身就像被烧伤一样。”李先生说。原来,李先生的HLA-B*5801基因为阳性,使得他只要服用了别嘌呤醇就会发生手脚麻木、药疹甚至皮肤坏死等不良反应。2012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专家达成共识,医生在给患者使用别嘌呤醇之前,要先进行HLA-B*5801的基因检测,如果检测为阳性必须禁用这类药物。“研究显示,在中国人群中,至少有6%~8%或更多的患者是HLA-B*5801基因阳性,这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对患者来说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雷秀霞说。

与别嘌呤醇类似的还有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治疗癫痫、神经痛的药物——卡马西平,这类药物对体内HLA-B*1502基因为阳性的患者同样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副作用,所以服用此类药物之前一定要做HLA-B*1502基因检测。“因此,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对100多种中国药物提出在说明书上列出基因信息的要求。” 刘大渔说。

精准化用药——靶向治疗 未病先知

“近几年来,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非常受到关注。比如,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与EGFR、KRAS等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刘大渔举例说。因此,针对这些基因进行靶向治疗效果好。研究统计,靶向药物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8个月寿命延长到3年。“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极其昂贵,如果没有进行基因检测就服用,吃与不吃没有差别,不但浪费钱且有可能增加患者的严重副作用。”雷秀霞告诉记者。

“基因检测,让原本的经验性治疗逐渐向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发展,让很多疾病从发病治疗到未病先知。比如像癌症这一类的疾病,如果我们在还没发病,或者早期的时候,就能通过基因检测,提前知道父母遗传给我们的一些可能会导致病变的基因并通过采用干预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就像美国影星安吉利娜·茱莉知道自己有乳腺癌发病高度风险因而采取了乳腺切除,这种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可能阻止疾病的发生。”刘大渔说,“当然,疾病的形成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还受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影响。当我们通过基因检测得知我们对某种疾病有易感性,就可以通过调节生活习惯来规避疾病的发生。”

药物基因检测——只需抽2~3ml血

“像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都在使用的药物华法林,医生常常在决定剂量的时候感到非常棘手——这种药,用少一点效果不明显,用多一点副作用又会较大,医生经常要摸索很久才能给患者开出合理的剂量。但在基因检测的指导下,只要检测相关基因,结合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其他因素就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用药剂量,缩短临床医生调整药物时间,很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雷秀霞说。

药物基因检测要怎么做?“药物基因检测只需抽取患者2~3ml血液就能进行,大部分项目都在医保的覆盖范围内。因为基因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所以这样的检测只要做一次就能终身受用。” 雷秀霞介绍说。目前,一次测试还只能检测有限数目的几种基因。今后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有望实现一次抽血就能检测与所有用药相关的基因。

(本报记者 赵莹 本报通讯员 黄月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