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综合 罕见病入住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人类或有望一出生就对艾滋病毒免疫 老院长的家庭义诊 居民的小事 顶天的大事 怀揣爱心居民册的“韩大妈”

当前版:第3版:综合
PDF原版下载
综合
03

人类或有望一出生就对艾滋病毒免疫

广医三院研究团队从概念上证明基因编辑技术实现HIV免疫的可能

黄贤君

▲范勇博士在实验室 梁建钟 摄

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及普通高校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范勇博士研究团队对废弃的人类3PN受精卵进行编辑。基因分析显示,在26个编辑胚胎中有4个被成功编辑。这个研究从概念上证明了基因编辑技术对于HIV免疫的可能性。4月6日,该团队在国际期刊《辅助生殖与遗传学期刊(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上发表论文,报道其关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也是继去年中山大学黄军就副教授关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报道之后,国际上发表的第二篇。

范勇团队的论文受到《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国际顶级期刊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哈佛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George Daley认为范勇的最大贡献,在于成功利用CRISPR/Cas9技术精准地引入了基因改造,实现在胚胎层面如何抵抗HIV的概念验证。

移植携CCR5突变基因的骨髓后,出现艾滋病“治愈”第一人

范勇介绍,他们研究的目的是对CRISPR/Cas9技术在早期人类胚胎的精准基因编辑方面的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和制定原则,从而为遗传性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经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胚胎捐赠者的知情同意,按照我国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规范,所有实验胚胎都在第三天被销毁。

据悉,范勇团队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废弃的人类3PN受精卵进行编辑,从而使免疫细胞的细胞膜蛋白CCR5基因进行精确修饰,并希望以此达到免疫艾滋病的效果。之所以选择CCR5基因,范勇解释,是因为它是HIV病毒入侵T细胞的主要受体之一。CCR5△32基因的出现不是CCR5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在自然界中伴随着原始高加索人种的出现而出现的,该种基因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因适应自然环境而保留了下来,这体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带有纯合的CCR5△32基因的个体能够有效的抵抗艾滋病,带有杂合的CCR5△32基因的个体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较普通人低,而且具有CCR5△32基因不会对个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影响。2007年,一名叫布朗的美国男子,他曾感染艾滋病病毒并同时患有白血病,在德国柏林被移植携有 CCR5 突变基因的骨髓后,其艾滋病病毒检测一直呈阴性,布朗因此成为医学界公认的艾滋病“治愈”第一人。

研究使用废弃胚胎,不存在制造转基因婴儿问题

范勇强调,该研究只是基础研究,使用的不是正常发育的胚胎,而是无法继续发育的废弃胚胎。所谓废弃的人类3PN胚胎,是指由于包含了额外的多余一套染色体,不会再发育的胚胎细胞。而且研究中的胚胎均按照规定在实验三天后被销毁,不存在人们担心的通过对早期胚胎进行改造并制造转基因婴儿的问题。范勇团队在论文中明确表态:“我们相信,在伦理问题和科学问题都妥善解决以前,任何试图通过对早期胚胎进行改造并制造转基因婴儿的行为都要严格禁止。”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Tetsuya Ishii觉得此次实验不存在什么问题,毕竟研究获得中国相关部门的审批,也得到胚胎捐赠者的同意。

在这个研究中,基因分析显示,在26个编辑胚胎中有4个被成功编辑。并非所有胚胎染色体都产生了CCR5△32变异,部分仍包含未发生改变的CCR5蛋白。这个研究从概念上证明了基因编辑技术对于HIV免疫的可能性。

基因编辑技术已运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研究

据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14年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从 12 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提取未被感染的 T 细胞,并对该细胞的 CCR5 基因进行改造,让艾滋病病毒无法通过其合成的 CCR5 蛋白质受体进入这些细胞内,成功让一名暂停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消失。目前范勇所在的重点实验室正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我国南方高发的遗传病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治疗进行研究,也已经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

有海外学者评论称:其实胚胎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研究一样,风险与机遇并存,无论中国学者做不做,总是会有人推进的。而将来制定游戏规则的,一定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去年12月,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共同举办了首次人类基因编辑峰会。大会明确允许科研目的的人类胚胎编辑研究。无论是黄军就副教授针对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编辑,还是范勇团队针对艾滋病的胚胎细胞实验,这都是中国学者在提升人类健康之路上作出的努力探索,也是中国团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所取得的先机。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