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急诊医生 白血病愈后归来
——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贺运河
▲贺运河为患者诊病
“贺主任回来出诊了!”近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总是听到这样一句话,同事们为贺主任战胜病魔回来上班而高兴。曾在2014年被评为“广东好人”、今年51岁的急诊科主任贺运河在患白血病经过骨髓移植术后历经两年与病魔斗争终于平安归来,院内传颂着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
“又一个春天意味着生命重新开始”
3月3日上午,贺运河回到内科2诊室出门诊。第一天恢复门诊,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又是一个春天,今天正式上班。”还配上了一张医院文化长廊春意盎然的图片。简单的微信文字,只有贺运河才知道其中蕴含的艰辛和滋味。他说:“‘又是一个春天’是意味着‘生命重新开始’,经历了这场大病,挺过来了,还能重返工作岗位,对我来讲,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对朋友圈中的白血病病友来说也是一个精神鼓励。”
贺运河得病是在2014年年初。那年春节前,贺运河出现腰痛,但当时医院正在紧张地组织“创三甲”预评估,他实在忙得不可开交,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跟同事说身体不舒服。到了春节期间,一名同事休婚假,贺运河又二话不说主动帮他顶班。腰痛加重了,他也不想打扰其他正在过春节的同事。他总想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疼痛时就服用塞来昔布等止痛药物坚持工作。2月11日这天,他痛得直不起腰,就给自己查了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数超出了常规的三倍多,血小板计数很低,作为医生的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当他站起来准备去巡视打点滴的病人时,鼻子开始流血了。同事看见后叮嘱贺主任“您必须要休息了!”他说:“等一等,等值班医师来了后交班清楚才放心。”直到把工作安排妥当后,他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赶往南方医院进一步检查,当天晚上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两年的时间过去,贺运河经历了化疗、骨髓移植、抗排斥等一系列的治疗,在亲人、同事和患者们的关切中,在爱的支撑下,他挺过来了。
“只要有一丝抢救的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
从小,贺运河就有一个坚定的“医学梦”,这源于他小时候的一件事。贺运河的家乡在湖南邵阳农村,他4岁那年,母亲怀妹妹八个多月时得了一场重病,几乎丧命。60里外云山林场一位姓邹的医生,背着药箱,打着火把,摸黑走了七、八个小时崎岖的山路赶到了贺运河家。他给母亲开了几副中药和几颗西药丸,母亲的病在几天之内就奇迹般地好了。此后母亲每天都念叨邹医生的恩德。这件事在贺运河幼小的心中深深烙下了学医行善的印记,他想要成为像邹医生那样的急病人所急、能看好病的好医生。为了这个医学梦,他勤学不辍,从本科读到博士后,学了中医学西医,再中西医结合,从湖南来到广东,只为能更好地发挥自己所长,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2006年10月,作为中医药强省建设项目的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开业,有着博士后经历、正高职称的贺运河毅然放弃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优越条件,来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挑起急诊科建设的重担。
医院刚开业,面临许多困难,人员不足、各种保障设施不完善,当时急诊科只有2名医生,但承担着急诊和门诊的双重任务。以贺运河的能力和水平,他是医院的绝对技术骨干。他就像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一样,兢兢业业地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未抱怨过,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所有的重担。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他没有了节假日和上下班的概念,变成了“全天候”的“拼命医生”。每次抢救,不论是不是本科室的病人、是不是休息时间,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立即赶到现场,组织抢救和会诊,直到病人病情稳定才离开。2011年4月9日晚11时左右,一名44岁的患者酒后不适,入院醒酒时突发心脏骤停,贺运河接到值班医生电话后迅速赶到抢救室,坚持“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去抢救”的信念,打破抢救“常规”,争分夺秒地进行了近70分钟的心电除颤和心脏按压等抢救,终于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患者家属感激涕零。
急诊科人少、夜班多、患者病情急、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身为科主任且具有正高职称,贺运河本来是可以不值夜班的,但他不仅主动参与轮流值夜班的工作,还总是把方便留给别人,经常主动顶替有事的同事值夜班。每年的大年三十,他都让科里的医生回家团聚,自己留下来值班。2010年,急诊科又承担了国家南海巡航护渔行动的医疗保健工作,贺运河二话不说自己承担了大部分外派医生的值班工作。他总想着医院还小、困难还很多,尽量不要给医院增加负担。2007年初到2010年底的四年时间里,他每年值夜班的数量都超过100个,最多时达到150个。从2006年底调入中西医结合医院直到2014年,他的每一个春节都在急诊科度过。 从2011年起,他又主动承担了医院每周二到周日的全部中午和下午的急诊内科工作,为的是方便每位来院的患者能看上中医。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由一个小科室成为医院的医疗主力军,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没有比病人的信任更值得珍惜的”
在医患关系复杂的今天,贺运河身处医院急诊科前沿阵地,从医20余年没出现过一例医疗投诉。用同事的话说,“再刁难的病人看到贺主任也刁难不起来了”。很多患者与贺运河偶然的一次就诊经历,就成了他至真至诚的朋友。
患者卓先生是在一次义诊活动中认识贺运河的。他说,贺主任询问病史特别仔细,每个细节都很亲和,当时心里就认定贺主任是个好医生。前几年卓先生突然双手手指红肿得厉害,又痒又痛,前后去两家大医院看门诊均没明确诊断,只开了抗过敏药服用,并无太大改善,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贺运河。贺运河耐心地询问他近几天用过什么药,去过什么地方,吃过什么东西,然后确定是甲鱼过敏,立即给予对症与脱敏治疗,病情迅速缓解。之后贺运河又细心地诊断出困扰卓先生多年的“变异性支气管炎”,之前一直被当成老慢支,经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后顽疾被根治。
阿清也是贺主任众多“粉丝”中的一位。2010年中秋节,阿清的婆婆突然出现急性腹痛,经人介绍找到贺运河,诊断为阑尾炎并发周围脓肿,立即联系外科实施手术。晚上十二点多,婆婆术后疼痛,打贺运河电话随叫随到,没有半点怨言。康复出院后,贺运河多次耐心随访,之后更是成了阿清一家的家庭医生、几代人的健康顾问。
贺运河病重住院期间,心里想得最多的还是患者和急诊科的工作。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更多的病人,坚持用电话和微信等方法指导患者就诊用药。他说,能多给一位患者提供帮助心里就多一些安慰。
八十多岁的熊伟峰老大爷是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个月都会定时找贺运河复诊。得知贺运河患了白血病,他伤心到了极点,跟老伴说连这么好的医生都患病了,他对自己的诊疗完全失去了信心,不想再找其他医生就诊了。贺运河得知情况后,说服了妻子,请妻子开车送自己到医院的诊室给他看病。而当时贺运河刚做完第一次化疗不久,白细胞数很低,身体非常虚弱,去医院很容易被感染甚至引发并发症。事情过去很久,同事们才偶然从贺运河妻子口中得知此事。当同事们对此表示不解,问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这样做时,他平静地说:“因为再没有什么比病人的信任更值得珍惜的了。”
“我的生命也是大家给的”
贺运河的奉献和付出得到了患者的信赖和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4年,他被光荣地评为“广东好人”。贺运河生病了,大家都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支持他。贺运河说:“我的生命也是大家给的。”
得知贺运河病重,单位领导和同事想尽办法帮助他。治疗期间,因为要化疗,贺运河的血小板非常低,而当时医院用血非常紧张。工会在单位员工Q群里发出贺主任需要献血的消息后,同事立即加入到献血行动中来。组织人事科科员唐红梅献血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她因个子瘦小,体重尚未达到献血标准,为了增加体重,她暗地里喝了两大杯水,口袋里还装了矿泉水和两部手机。单位共有6人分三次给贺运河献血。
贺运河病重期间,微信群里的老病友,经常发来微信询问,或通过他妻子打听贺运河的情况。有的老病人自己走不动,就交待孩子亲自去家里看望他。卓先生好几次到病房和家里看望贺主任,他希望自己的问候能给贺运河带去战胜病魔的能量。贺运河的老患者阿霞和病中的贺运河更是成了患难之交,他们互相鼓励着与病魔斗争。
“贺主任,您的微信又响啦”,早上贺运河发出恢复上班的微信后,“滴滴”的微信信息提示就响个没停,一个上午就排满了几个页面。大家除点赞外,还不忘加上暖暖的祝福语,“祝贺主任越来越好”、“贺主任注意保重”等等,“好人有好报”这五个字在跟贴中出现频率极高。
诊室外,春光明媚,正是杏林春暖好时节。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栏目:广东医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