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率先完成三级卫生计生机构整合
阳江讯 近年来,阳江市全面深化医改,以优化整合卫生计生资源为抓手,在我省率先完成三级卫生计生机构整合,主动简政放权,在探索医疗一体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医疗载体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探索市、区、镇医疗一体化
去年7月,该市正式启动《阳江市人民医院医院集团试点工作方案》,以市人民医院托管江城区人民医院和高新区人民医院为基础,江城区镇(街)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组建“阳江市人民医院医院集团”,利用“三甲”医院的优势,把人才、技术、管理全面下沉到基层。经过近一年的托管,江城区人民医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门诊日均就诊人次比托管前增加了近3倍,住院床位使用率达90%,职工的信心明显增强,群众对江城区人民医院的信任度显著提升。
高新区人民医院和埠场、双捷等镇卫生院在市人民医院的管理和技术帮扶下,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门诊病人显著增多。通过优化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在试点地区初步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市、区、镇三级联动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就医格局,较好地解决该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面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阳东区人民医院作为我省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以取消药品加成为突破口,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医疗费用相对降低,群众满意度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也得到改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去年上半年,该院门诊病人1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3%;住院病人约1.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1%;危重病人救治及大型手术开展明显增多,比上年增加188%。阳东区人民医院成功改革,有力推动了全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顺利开展。阳西县人民医院、阳春市人民医院、阳西县中医院也陆续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到目前止,该市100%县(市)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39间乡镇卫生院、1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定员、定编。同时,随着启动“订单定向”培养项目,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使用基本药物和实行零差率销售,全市1509间村卫生站全部纳入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全覆盖。
整合资源创新医疗卫生载体
全省首创成立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该市针对慢性病、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控机构零散、能力薄弱的问题,将原市慢性病防治站、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和复退军人医院进行整合组建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承担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的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自2012年10月开业以来,该医院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有效应对人感染H7N9;二是在防治登革热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提升了该市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指标。2014年,该院门诊人数由3.9万人次增长到5.9万人次,年均增长22.3%;住院人数由2100人次增长到3305人次,年均增长24.4%。
探索组建阳江市检测检验中心。该市将阳江市疾控中心等9个市级检测检验机构整合组建为市检测检验中心,按照“立足当地、服务当地、向外拓展”的原则,将中心打造成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综合性实验室。新机构将原来分散在9个机构的实验室仪器设备集中到市检测检验中心,共享共用,减少了闲置率,提高使用率,检测检验能力明显提高,如生活饮用水检测项目由整合前的43项提高到了75项。抽样和检验分离,改变了以前“同一部门既负责检验,又负责监督执法”的做法,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模式
该市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变“管得多”为“管得好”。独立设置了行政审批科,加强行政审批窗口建设,对审批项目进行再清理、再优化,简化办事程序,并将市直单位的计生管理工作下放到江城区。
去年,该市对市人民医院等9个直属单位下放相关管理权限,下放了干部任免权,下放直属单位有关业务审批权,并改革财政年度预算管理方式。9个直属单位中层及以下干部的任免调整,以及在市内办理建设项目、购置医用设备(大型甲、乙类医用设备除外)、医用耗材、药品和物资等业务时,不再经市卫生计生局审批盖章,进一步强化了医院的经营权和经营责任。
去年初,根据阳江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该市在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检测检验中心、市卫生学校等4个事业单位试点人事制度改革,对编外人员编制实行备案制,通过人才评价、竞聘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环节选用岗位人员。通过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因事设岗原则,大幅精简行政岗位,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使参加改革的单位行政后勤岗位和技术岗位比例由改革前的4:6变为3:7,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
(陈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