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误诊的垂体瘤
案例:
张女士今年36岁,一年多前开始逐渐出现面容改变、皮肤粗糙、手掌和足部逐渐肥大,还伴有闭经。于是,张女士到当地医院妇科就医,B超检查提示子宫未见明显异常,也就没太在意。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张女士往返几个专科,最后检查垂体MRI(核磁共振)和生长激素,诊断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神经外科医生为她进行了经鼻微创手术(单鼻腔经蝶垂体瘤切除术,无需开颅)。术后复查,张女士面容明显改善,原鼻、唇、舌肥大,睡觉打鼾等都恢复正常,特别明显的是脸部和身体的皮肤,从粗糙变得光滑,月经情况也正常了,生活恢复了正常。
提醒:垂体瘤的误诊几率较多
在就医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一些患者因月经紊乱、不孕不育、痤疮、鼻唇舌肥大、面容粗大、四肢肢端肥大、皮肤粗糙多毛、面容改变或视力不好、视野缺损而来到医院就诊。他们常常首诊妇科、皮肤科及眼科,但是效果却不理想,最后才到神经外科诊治,这才发现是脑垂体瘤所引发的。
垂体,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成人垂体大小约为1∗1.5∗0.5厘米,重约0.5~0.6克,分前叶和后叶两部分,别看这“小不点儿”,却有着神奇的作用,可以说是人体内分泌的“司令部”,它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垂体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可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它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素、催产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等,还能够贮藏并释放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这些激素对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
警惕:注意身体异样变化
近年来,垂体瘤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不过,垂体瘤的性格比较“温和”,多数患者的症状不严重,进展慢。临床可表现为皮肤改变、肢端肥大、视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症状、性功能下降、不孕不育等。垂体肿瘤虽然看不见,但有些临床表现还是很典型,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最突出的表现是肢端肥大和面容改变,比如成年后长相逐渐发生变化,出现手脚粗大、面容宽大、颧骨增高、鼻大唇厚等,还有皮肤粗糙、色素沉着、严重睡眠打鼾等。青少年可出现身高增长速度过快,小小年纪就长到了两米之高,俗称“巨人症”。
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可出现面圆如满月,称“满月脸”;肩肥如牛,称“水牛肩”;脂肪堆积,肚子肥大腰身变粗;皮肤紫纹。
垂体泌乳素腺瘤:女性可出现不明原因的月经渐少,停经,甚至不孕不育;部分可出现乳房发胀并能挤出乳汁,男性如性功能下降、阳痿等。
此外,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逐渐或突然下降,视野缺损等。部分糖尿病和高血压也与垂体瘤相关。
诊治:多学科模式治疗
提高非专科的检准率对减少垂体瘤的误诊至关重要,这些垂体瘤只要经过手术切除,症状会逐渐消除。目前,垂体瘤微创手术已日益成熟,大部分垂体腺瘤可采取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单鼻腔经蝶垂体瘤切除术,微创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不需要开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出现概率低等优势,可使患者的创伤降到最低。同时,与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等其他相关科室进行合作,可对垂体瘤及垂体相关疾病开展多学科的综合规范治疗。像前文提到的张女士,经过手术治疗后,无需长期服药,康复效果较好。
(本报通讯员 翁伟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