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眼科专家赴加纳送光明
成功实施209例白内障手术
▲广东医疗队为加纳患者进行裂隙灯检查
▲加纳副总统Amissah Arthur(右三)为“光明行”活动医疗队颁发荣誉证书
“我告诉清洁工‘天花板的角落没打扫干净’,她一定很纳闷,我怎么看得那么清楚。其实她不知道:我看得见了!”受白内障之苦的加纳人Fatima Alhassan住在拥有免费的全民医疗体制的英国,却要在预约队列里等很久才能做上手术,没想到这次回加纳,遇上了中国的“光明行”医疗团队免费做白内障手术,一下子把多年顽疾解决了。
中国和加纳双方于去年9月10日签署协议,由中方向加纳派遣一支短期眼科医疗专家组在加纳开展白内障手术“光明行”活动。据悉,承担此次活动的是国内最好的眼科中心之一——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专家。活动期间,医疗队总共筛查了1200多名患者,成功实施209例白内障手术(其中包括多例疑难病例),培训当地医护人员20多人次,并向当地人民和医院赠送了一批医疗器械和药品。中国医生的高超医术、高效工作和敬业精神受到当地医院和人民的赞扬。
■ 克服重重困难做手术
到达加纳首都阿克拉的第二天,医疗队就前往20公里之外的Lekma中加友好医院。“此次任务繁重,只有八个工作日的时间,要在不熟悉的环境做完200台手术,而且Lekma医院从未开展过超声乳化手术,对整个门诊和手术的流程完全不了解,我们的首要问题就是适应当地环境和理顺门诊、手术室流程。”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科主任医师、医务组长郑丹莹在车上说道,“所以今天大家先慢慢适应,只能边工作边调时差。”
Lekma中加友好医院是由中国政府援建的综合医院。就眼科来说,该医院仅有几名眼科医生,年平均白内障手术不足10台,从未开展过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与此同时,医疗队还发现手术中也存在很多困难:当地人瞳孔较小,很难散开,肥胖、脖子短粗、紧张、呼吸急促这些国内不常见病例在当地非常普遍;开睑器不适合非洲人,易在术中脱落;手术床并不符合规范;病人对白内障认识不足,术中情绪普遍紧张,有些病人还因为长期双眼失明,变得对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术中一点点的刺激都可能引起病人突然的头部剧烈运动,配合度较低,给手术造成难度。
面对重重困难,医疗队与Lekma医院医护人员加强沟通,最大限度地得到当地医护人员的配合,同时为当地眼科医生授课,提高其诊疗水平。还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诊疗和手术流程。
■ 打着手电筒做筛检
加纳地处赤道附近,紫外线强,白内障易发、多发、高发,有些患者30岁左右就得了白内障。面对如此大的诊疗需求,医疗队人手不够,只能按原计划,兵分两路,一路先到手术室开展白内障手术,一路在门诊进行术后复查和术前筛查,筛查结束后再赶往手术室开展手术。一切从零开始,洗眼、冲泪道、消毒、准备器械、开手术台等工作均需要医疗队员亲力亲为。
门诊场地,郑丹莹、刘玉华和刘斌三位医生在裂隙灯旁,一个个地检查着前来就诊的病人,时不时还要教当地护士拆眼包、清洗眼睛、使用眼压仪器、电脑验光仪、A/B超机等。由于人手不够,几位医生连喝水也顾不上。
义诊现场检查完病人后,医生又奔向手术室,与早在手术室的队员汇合,一同实施手术。三位医生轮流担任手术主刀和助手,碘伏消毒洗眼、铺巾准备器械、核对晶体度数、上台手术等,不停地忙着。
队员们常常错过吃饭的时间,中午一般要到两点钟才能吃午饭,然后没有休息,继续上台手术一直干到入夜。下了手术台,队员们还需要返回到门诊确定第二天的手术病人。有几次医院停电了,教授们打着手电筒做完筛检工作。回到驻地后,很多队员基本是倒头就睡,第二天早起接着工作。
■ 手把手地教当地医生
按照中加双方协议,医疗队还承担示教培训的任务。在开展门诊和手术工作时,医疗队员非常注重实操教学和现场讲解。
门诊时,郑丹莹详细地讲解手术技巧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手术中,郑丹莹手把手地教当地的医生。
经过几天的培训,之前从未做过眼压测量、A/B超机、电脑验光仪等的当地门诊护士,均能独立完成仪器和设备使用。手术护理方面,医疗队员也重视“传帮带”,由于语言障碍,医疗队员都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将操作方法和流程用英文写出来第二天再详细讲解给当地护士。
医疗队员高超的技术和和蔼的态度,不但感动了病人,也震惊了当地的眼科界,不断有当地其它医院的医生过来观摩,相关的官员也过来参观。
医疗队队长王嘉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说,“一个人或一批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技术的提高,不仅仅是设备等硬件的更新,还要通过技术传播和交流才能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
■ 播撒光明传播中国文化
一位双眼白内障失明五年的加纳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一直需要陪伴,心理和经济上的压力使得该患者不善言谈。郑丹莹仔细检查后,告诉他可以让他复明,并答应马上给他做手术。术后,一拆开眼包,看见周围清晰的世界,这位不善言谈的加纳老大哥高兴得合不拢嘴,开心地对郑教授说:“你们是好人!我原先出门去集市必须要有人陪伴。现在我重见光明了,可以不用别人陪伴了!”
年仅16岁的Yeboah Victoria,在几年前的运动中,被球打中眼球后失明。“埃博拉病毒肆虐的时候,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我从心里觉得中国医生很厉害,很感谢。这次我从报纸上得知,中国眼科医生要来做白内障手术。如果我的眼睛可以接受治疗,我想我是不是又可以打球了?” Yeboah Victoria说,那些与黑暗痛苦挣扎的日子十分难熬,希望可以重见光明。医疗队员见此情状,经过严格的检查,排除了年龄过小不适合手术的情况。术后第二天,他惊喜地看着周围,不知这是在梦中还是现实。“非常感谢你们!非常感谢你们!” 一直兴奋地说着这句话。
一位患糖尿病多年、20多岁的女子,在手术截止前一天来到眼科门诊。由于患糖尿病多年,两只眼睛均白内障过熟,病人手术条件较差。刘斌看到该病人如此年轻,医生的职业敏感告诉他,重见光明对她来说有多么重要。刘斌当即为她做了各项术前检查,两只眼的眼部手术都非常成功。刘斌说,我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就是希望给他们带来光明,也希望载着满意而归,不辜负他们的期盼。
重见光明的喜悦只有眼科医生和失明的人可以理解。当医疗队员亲手为患者摘开眼包的那一刹那,病人能看见世界、露出了微笑,一位位患者激动地说着“我看见了!”“非常感谢你们!”……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重见光明,找回七彩缤纷世界,对他们来说多么重要。
医疗队员告诉记者,手术最后一天,在白内障手术室的隔壁房间,诞生了一对双胞胎姐妹,那明亮的眼睛让人难以忘怀。
在将近20天的工作中,医疗队员主动向当地医护人员学习当地方言,认真地学着“阿杰谷”、“古八大”等日常用语。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刘斌在日记中写道:有时当地医生护士还让我们教他们“您好、师傅”等常用语和他们感兴趣的普通话,我们不止是在播撒光明、传播技术,还是在传扬中国文化。手术的操作无非是熟能生巧,手术带来的光明却形成一种“仁心济世”的文化内涵,在中加两国人民之间得以传播。
活动期间,加纳副总统Amissah Arthur、加纳卫生部部长Hon Alex Segbefia一行曾到Lekma医院出席“光明行”荣誉证书颁发仪式,接见医疗队员。加纳副总统Amissah Arthur感谢中国政府和医疗队为“光明行”活动作出的努力,为200余名患者送来了光明。
副总统还前往门诊,亲手为患者揭开手术纱布。揭开眼包后,患者说,他的左眼又清晰地看到了这个世界,他得白内障四年了,一直找不到工作,这次中国专家免费为他做手术,真让他感到开心和惊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本文图片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提供
栏目:医疗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