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 小心甲肝戊肝
海鲜肥美鲜甜,人人喜欢。但海鲜易受甲肝、戊肝等病毒的污染以及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等细菌感染,如未经过高温烹饪的过程,人体食用后就容易致病,引发呕吐、腹泻,甚至感染上甲肝和戊肝。
症状:腹泻、疲惫、面部发黄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传染病。大多数人感染甲肝、戊肝之后,会出现疲惫、腹泻等不舒服的症状,误以为自己是胃肠炎,殊不知可能是感染上了肝炎。感染肝炎后,患者首先出现像感冒一样的症状,不舒服、疲惫,胃口比较差,拉烂便,有些患者误以为自己是肠胃炎,直到出现黄疸才会来医院就诊。
甲肝症状相对轻一点,有一些甲肝患者会自我痊愈,戊肝多是重性肝炎,病情严重就会出现黄疸,胆红素特别高。甲肝患者里大概有1/10会出现黄疸,戊肝患者里大概40%~50%左右会出现黄疸。这种“黄”会蔓延到全身,导致皮肤黯淡,呈现深绿色,而且持续时间可长达一个月之久。
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都会加重病情,一般1~2周就会出现很重的病症,如出现肝性脑病、肝坏死、肝衰竭、凝血障碍。戊肝患者不会出现凝血障碍,但黄疸会越来越重,甚至脸色发黑。最后,严重的会因肝衰竭而死亡。
传染:粪口传播
很多人喜欢吃海鲜,为追求口感,尤其喜欢吃那些半生不熟的海鲜。如果海鲜来源不好,受到污染,吃后容易染病,生食或未煮熟也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甲肝和戊肝就是通过粪口传染,危害性很大。
甲肝、戊肝患者的分泌物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吃了这些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没有经过彻底的杀菌消毒,就容易被感染。由于近海污染比较严重,海鲜也受到了严重污染,里面含有各类病毒、细菌。尤其是一些带壳类的海鲜,如生蚝、毛蚶、花甲等,它们的排泄腺跟消化腺连在一起,排泄腺清理不干净,生食或未煮熟这些海鲜就有可能会染病。90年代,上海就有因吃毛蚶而引起甲肝大流行。
甲肝通过粪口传染得很快,容易流行。戊肝病毒生成的条件比较苛刻,流行性稍微差一点,但易导致一些重型肝炎。
诊断:与胃肠炎区别
早期的肝炎患者感染甲肝、戊肝之后,自己很难鉴定,误以为自己是胃肠炎,直到出现黄疸才去医院就诊,从而错过了早期的诊治时间。
腹泻分感染性的(病毒、细菌)和非感染性的,受到像海洋弧菌、霍乱这类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后,一开始的症状跟一般的胃肠炎无异,患者出现严重的腹泻,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有可能导致死亡。
没有专业医学知识的人很难区分是肝炎还是胃肠炎,吃海鲜后,身体突发异样,建议及时去消化专科就诊,医生会给患者进行大便常规、血清抗体的检查,鉴定是胃肠炎还是肝炎。
另外,甲肝、戊肝跟普通胃肠炎区别很大,胃肠炎主要表现是胃胀、胃痛、拉肚子,但甲肝、戊肝初期表现为感冒症状,一周后可能会出现黄疸。
治疗: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感染后最基本的是要有充分的休息。甲肝的自限性比较明显,补充一些维生素、保护肝脏的药物就可以恢复得很快。而戊肝会出现黄疸,病情严重的会出现死亡,需要用一些血浆、人工肝来支撑。
由于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的人抵抗力较强,或者是以前感染过甲肝,那么第二次受到感染的时候身体内有抗体,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也不能绝对地说得过一次甲肝就不会再得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是会减弱的。
预防:吃干净的食物
有些人觉得放醋、酱油腌一下海鲜会有杀菌作用,其实并不科学。某些酒类确实对病毒有清理作用,但是需是很高度数的酒才行。而芥末、酱油、醋等只是起到调味的作用,吃了后只是个“安慰剂”。
在饮食方面,尽量选择来源干净的食物,尽量自己在家煮东西吃。如果是在外面餐馆吃海鲜,不要贪口感,吃一些半生或未煮熟的海鲜。虽说来源干净生鱼片问题不大,不过也要小心鱼肉里的寄生虫。饮用干净水,生水、自来水一般需要烧开才能饮用。因为污水处理虽经过严格过滤、醋酸消毒,大部分细菌被杀死,但有些甲肝病毒太小未能过滤掉,而且耐酸耐盐。一般的病毒60℃以上就能被慢慢杀死,持续100℃高温10分钟以上就能把病毒全部杀死。
(本报通讯员 黄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