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起居养生妙法知多少?
春节过后,气候回暖,降雨开始、雨量增多,自然界从阳气蛰伏、万物萧条的冬季迈向阳气升发、万物萌动的春季。在广东地区,同样预示着“回南天”的渐进。这个阶段,天气变化频繁,时而潮湿阴冷,时而温暖干燥;气温起伏不定,乍寒乍暖,非常考验人体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随着春回大地,春风送暖,不少致病微生物也更容易快速繁殖,随风播散,因此,呼吸道、胃肠道的传染病也往往更容易流行、传播。
起居养生要“春捂”
虽说春天气温逐步升高,但穿衣还是要“春捂”,特别是高血压、肾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切忌气温稍稍升高就急于脱下冬装,以防气温的起伏导致血压波动、病情反复。而对于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群,也应该适当保暖,预防因感受风寒而导致感冒、头痛、呼吸道感染等。
春季是冷暖交替、鲜花盛开的时节,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异性皮炎等过敏体质人群的多事之春,容易出现复发、病情发作和加重。调护要点在于一方面,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另一方面,通过检测尽可能查清过敏源,针对性防护,减少接触过敏源,必要时可接受脱敏治疗。
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每天早晚以温水洗鼻、毛巾热敷面部特别是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每天按摩鼻翼及鼻根部等有助于减少鼻炎发作和缓解鼻炎症状。特异性皮炎或容易出现皮肤过敏的患者,雨水节气要注意保持衣物的干爽、透气,尽量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出现皮疹和皮肤瘙痒时,可以用温热的艾叶水清洗局部,有助于减轻症状。
春季为阳气升发、肝气旺盛的时节,中医理论肝木克脾土,肝气过旺容易损伤脾胃,同时,雨水节气,降雨量增加,特别是“回南”之时,天气潮湿,水湿、寒湿之邪也容易导致脾胃的损伤。因此,雨水节气的调养要点在于“健运脾胃以防湿滞,调达肝木以助升发”。
饮食宜“省酸增甘”
春季日常饮食中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甘味食物的摄入量,以健运脾胃。如红枣、豆芽、豆苗、芡实、山药、胡萝卜、茼蒿、芹菜、南瓜、木耳、丝瓜、柚子、甘蔗、蜂蜜等,同时可适当选用一些具有辛香气味的蔬菜、调料作为酌料,一方面通过与食材合理搭配增加食品的美味,另一方面通过辛香之味发挥醒脾助运化,疏畅助升发以及辛散表邪的功效,如韭菜、葱、芫荽(香菜)、小茴香、春砂仁、草果、陈皮等。
对于肝气不舒,平时容易生气、发火或常感郁闷的人,则可以选用玫瑰花、合欢花、茉莉花等泡水当茶饮以芳香理气,舒缓肝郁。 对于脾虚湿组的人,则应以清淡、温和、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生冷、肥腻和过甜的食物。同时应适当选用一些能够健脾和胃,温中化湿的食材、调料和药食同源的食材进行膳食调养。如猴头菇、莲子、淮山、五指毛桃、生姜、小茴香、草果、桂皮、陈皮等。
运动应“避寒防湿”
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但是运动养生应注意避寒防湿,特别是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应该在气温较暖的白天,选择避风、干爽的地方进行。在潮湿、多雨的“回南天”应该注意避开湿滑地带,防止跌倒。运动形式最好选用较温和的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动作柔和的健身操为主,运动量因人而异,以微汗出为度,切勿盲目攀比。
情志要“情绪舒畅”
情志养生方面,应顺应春季万物升发向上的趋势,尽可能保持情绪舒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及时释放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并可辅以经络拍打、经络操等方式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
(本报通讯员 吴远团)
栏目:杏林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