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预防大肠癌 首选肠镜筛查 想生第二个孩的家庭如何安抚孩子? 什么时候选择助孕治疗? “广东癌”元凶EB病毒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预防大肠癌 首选肠镜筛查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外科 邹瞭南

人的大肠全长约1.5米,分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其中结肠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所谓的大肠癌,就是发生在大肠的恶性肿瘤。大肠癌在世界范围内属于第三大恶性肿瘤,广东地区的发病部位以直肠为主,近年来直肠癌比例逐渐减少,右半结肠癌比例逐渐增加。与其它肿瘤相比,大肠癌预后好,属于早期发现就可以治愈的肿瘤,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

90%以上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只有少数是不经过息肉阶段直接从粘膜上长出来。因此,大肠息肉是演变成大肠癌的元凶,通常称之为癌前期病变。据临床观察,人过50岁,发现大肠息肉的机会将达30%,70岁时可达50%。通过肠镜复查及时发现息肉并切除它,是预防大肠癌的最有效的方法。

根据美国全国息肉研究协作组的报告:息肉切除后结肠镜筛查1422例至少已切除一个腺瘤的患者,在6000人次以上的随访中,仅发现5例肠癌。与三组正常人群对比,肠癌发生率下降达58%~87%。有力地说明了定期肠镜检查对于降低大肠癌发生率的重要性。

大肠癌有什么表现?

大肠癌早期很少出现明显腹痛腹胀,反而观察大便更易于发现:当病变于黏膜,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出现大便习惯、性质改变;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刺激肠道增加分泌粘液,即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大便粘稠等症状;也因为肿瘤占据了肠腔的空间,使正常大便难以通过,亦可出现便秘,大便硬结,量少,大便呈条索状,甚至因为摩擦肿瘤表面出血,表现为大便中混杂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粘液。肿瘤一旦破裂,还会出现拉鲜红色血等急重症。

什么人最可能患大肠癌?

大肠癌既有环境因素,又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年龄>40岁: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家族肠道恶性肿瘤史:大肠癌是一种由明显遗传倾向的恶性肿瘤;

炎症性肠病:它是大肠癌明确的危险因素。曾有研究认为约2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发病10年内发生大肠癌,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4倍;

不良生活方式:研究表明,摄入大量肉类、脂肪、糖和甜品可增加大肠癌发病风险。长期烟酒史、超重或肥胖等都会影响大肠癌的发病。

大肠癌该怎么检查?

研究结果表明,从普通人群中检出大肠癌高危人群或癌前病变,对癌前病变腺瘤和息肉进行摘除(即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能有效预防大肠癌发生,大幅度降低全人群大肠癌死亡率与发病率。所以定期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检查方式包括:

大便潜血检查:大便潜血检查是看大便中有无微量出血,进而间接判断肠内有无出血性病变。

肠镜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需行肠镜检查已明确出血点,必要时肠镜中取微量组织病理确诊。肠镜的优势在于可观察全结肠,并可做活检和息肉治疗,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

大肠癌多由肠腺瘤或息肉恶变而来,息肉恶变需3~15年过程,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筛查过程中发现并摘除能预防癌变。大肠癌,以早中期肠癌为多,可行肠镜下电切除或手术切除,效果极佳。所以,医生建议,20~40岁的人群每隔3~5年做全面胃肠镜检查;40岁以上合并有早期症状的人群则需要每年做胃肠镜检查。

很多人都惧怕肠镜检查,肠镜检查真的很痛吗?难道肠镜检查的痛苦就真的没有一点办法可以应对?

答案是否定的。肠镜检查是否痛苦最关键在于检查医生的水平,只要检查者能够熟练掌握肠镜检查的单人操作法,耐心仔细地避免延伸肠管以及短缩每一段延伸的肠管、以退为进、循序渐进,就一定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基本无痛苦的肠镜检查。再加上术前对过度敏感的患者提供适当的镇静剂或静脉麻醉药物,完全无痛苦的肠镜检查还是可以期待的。

要提醒的是,如果不是特别需要,肠镜检查应尽量避免使用全身麻醉,因为如果缺乏疼痛反馈的保护,更加容易导致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如何预防大肠癌?

多吃富含纤维素食品:高纤维素不但有助于促进肠内致癌物质排泄,还可稀释肠腔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少吃油煎、烘烤、熏制、腌制食品。尽量减少经过煎、烤处理过的红肉(猪、牛等)摄入量。

积极治疗大肠炎症性疾病:肠道细菌,特别是厌氧菌大肠癌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比较肯定的癌前病变,一般发病10年后每10年增加10%~20%的癌变率。

早期切除大肠息肉样病变:大肠息肉样病变包括结直肠腺瘤等,是与大肠癌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良性病变。

减少吸烟与酒精摄入:吸烟与大量酒精摄入已经被证实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也是刺激大肠癌基因产生的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控制好烟酒的摄入量就能降低癌变的可能性。

遗传因素:经过遗传学检查后被确认为大肠癌高危人群者,应积极做好癌变的预防,定期检查。

(本报通讯员 陈国滨 吴远团)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