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40岁中年人应预防中风
我国是全球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全球3000万中风患者有1/3在中国,且在欧美国家脑中风发病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仍以近9%的速度攀升。最严重的问题是,中风平均发病年龄仅为63岁,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63岁仍属中年。
中风,医学上叫“脑卒中”,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排名第一位的死亡原因,首次发病者约30%死亡,70%的生存者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
中风有多凶险?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它是由于脑部血管或者供应脑部的血管发生病变之后,对脑组织损害,造成一系列症状,而且症状持久,造成功能损害,比如常见的偏瘫,失语,还有突然间眩晕。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多变”,所以,中医把这类病称为“中风”。它通常分为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脑血栓的形成,多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血凝块堵塞脑血管而发病;脑栓塞,可由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多是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堵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卒中。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闹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由于脑血管随着年龄老化、脆弱,所以中风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虽然年龄是中风患病的重要因素,但中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炎等疾病,近年来中青年人群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概有10%~15%人是在年轻发病,也就是45岁之前。
40岁就要做脑卒中筛查
脑卒中筛查主要对象为中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主要根据目前国际通用的量表简化筛查方法,在上述人群中进行脑卒中的风险评估,并评为低危、中危、高危。
原则上,只要年龄超过40岁的中年人,就应该做脑卒中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项目包括血压大于等于140/90mmHg、血脂异常(血脂四项中任何一项异常)、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体育活动少、超重或肥胖,脑卒中家族史等共八项危险因素。如果评估的危险因素超过3项,即是高危人群,如果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也属高危人群。
如果被评估为脑卒中中高危的人,最好再做进一步的检查,主要包括同型半胱氨酸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超声检查等。通常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在颅内,因此光做颈动脉超声可能不够。如果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超声发现有问题,可再做一个核磁的血管成像。
控制“三高”预防中风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中风的隐患。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等高危致病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中风危险程度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无疑是高血压。研究显示,控制好高血压,中风发病率能降低4倍,心脏病发病率能降低1倍;第二位是糖尿病。糖尿病人常伴有血脂异常,加上它会影响二级预防中部分药物的疗效,控制难度更大;第三位是高血脂。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应重视“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
中风虽然发病急,但其实是一种急性的慢性病,大部分中风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及时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避免中风的危险因素,便可远离风险。
(本报通讯员 胡琼珍)